福建省福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
2、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
3、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
4、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
5、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
6、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
7、,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选自吴小如前言,有删减)材料三: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
8、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
9、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
10、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2.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3.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
11、会。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5.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
12、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
13、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鬼子小
14、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
15、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
16、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
17、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
18、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6.对文中描写“老头子”的甲、乙两处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处都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B.甲处是静态描写,乙处是动态描写。C.甲处形与神构成反差,乙处明与暗构成反差。D.甲处突出“老头子”很精神,乙处突出他的惬意和机智善谋。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头子过于自信,所以有让大菱受伤的失误;过于自尊,所以有第二天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B.小船离鬼子
19、还有一箭之地,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面对鬼子装出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D.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的人和事,但读来不觉凄惨,相反使人感觉更多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8.你请概括本文结尾的特点并分析其妙处。(4分)9.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