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小古文专讲专练:诫子劝学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
《6 小古文专讲专练:诫子劝学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小古文专讲专练:诫子劝学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3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何为文言文?美好的意思。文 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文作品、文章等意思。要根据劝说情境,注意劝说对象,进行劝说。劝说技巧紧扣劝说的目的,进行劝说。要选择合理的劝说方式。劝说方式一般包括:设喻说理、正话反说、直言劝说等等。诫子劝学篇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做到有理有节,层层深入.劝说方法引经据典,借例言理,使对方信服
2、。直话曲说,委婉相劝。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劝学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2022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释】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 有,
3、通“又”。 槁,枯。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1)学不可以已:_(2)水为之,而寒于水:_(3)虽有槁暴:_ (4)使之然也:_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_。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答案】1停止 代词,指冰。 晒 这样 2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 3事例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事例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达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事例四:金就砺则利【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1)“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的意思是停止;
4、(2)“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意思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之”代指冰;(3)“虽有槁暴”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晒而干枯。故“暴”同“曝”,晒干;(4)“使之然也”意思是: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故“然”这样。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智慧多呢?结合这句话含义及参考译文,可以知道“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3本题考查了根据文言文内容填空的能力。通过阅读译文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四个事例
5、进行说明,进而进一步表达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这一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熨木使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2.(2023云南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
6、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注释:选自荀子劝学。箸:同“著”,牢记。布:分布。引中为表现。四体: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乎耳,箸乎心。_2“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古文:_;今义:_4本文拿_和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
7、先在虚心。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1“箸”通“著”,意思是牢记。2B 3文雅;消息 情况 4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B【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1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
8、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
9、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3.(2021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势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炳烛:点燃火把。安:怎么。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
10、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夜晚迟,晚年暮,年老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 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 ABCD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答案】1B 2A 3人生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
11、习,受益终生。) 4珍惜青春时光要付出艰若和努力,好好学习。【分析】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1此题考查学生多义词的掌握。“恐已暮矣”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的意思。“暮,何不炳烛乎?”意思是:天黑了,为什么不拿蜡烛呢?暮,
12、夜晚的意思。2考查对选文内容及修辞方法的理解。A有误,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这个句子把“少而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考查了对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掌握情况。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珍惜人生的美好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4.(2022山西运城五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尝终日
13、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1本文选自_。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吾:_尝:_终日:_跂而望矣:_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 【答案】1劝学 2我 曾经 整天 踮起脚远望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内容“节选自荀子劝学”可知,本文出劝学。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
14、我曾经整天思索。吾:我。尝:曾经。终日:整天。跂而望矣:踮起脚远望。3本题考查古文的记忆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划线句的意思,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可知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差不多。【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5.(2020全国小升初模拟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15、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致远:高瞻远瞩。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险躁:罪恶暴躁。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接世:与社会连续。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意与日去_B年与时驰_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C水路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3有两个成语,一个是_,一个是_。4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1消逝,逝去。
16、年华。 2C 3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4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5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点睛】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
17、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6.(2019山东济南六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注释】任末:人名。笈(j):书籍。庵:茅草小屋。麻蒿(h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告诉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多看名著,
18、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应该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分析】译文: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19、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反问句之类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概括把握能力,该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可以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考虑。7.(2021浙江绍兴四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辍:停止。喧:忘记。引:拿来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 )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诫之( )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古文专讲专练 文言文复习 小学文言文答题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