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古文专讲专练:寓言故事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
《1 小古文专讲专练:寓言故事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小古文专讲专练:寓言故事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4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专题01 寓言故事篇(学生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何为文言文?美好的意思。文 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文作品、文章等意思。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知识梳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最初是民间口头创作,后来演变成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故事篇强烈的讽刺性。鲜明的教育性。寓言
2、特点故事情节的虚构性。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教材链接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等。 1.(2022全国五年级真题)寓言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下列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 B物莫能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根据自相矛盾一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用文中原句填写)3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上不可
3、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B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无法自圆其说,是因为他口才不好,说不过其他人。C本文的寓意是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D这个故事是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4下列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A言行一致B表里如一C漏洞百出D自圆其说【答案】1C 2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弗能应也 3B 4C【分析】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
4、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要识记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字音及一些常见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要联系上下文。“吾矛之利”的意思是“我的矛锋利极了”,“利”的意思是“锋利”。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通过分析可知,“物莫能陷也”体现了“盾的坚固”;“于物无不陷也”体现了“矛的锋利”。对于“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解文章含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
5、,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通过分析可知,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无法自圆其说,是因为他说的话自相矛盾,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解释及反义词。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词语解释及反义词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可知,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A言行一致,汉语成语,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出自屈原。B表里如一,汉语成语,表:外表;里:指内心。意思是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出自文心雕龙附会。C漏洞百出
6、,汉语词语,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出自序。D自圆其说,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出自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2.(2022湖南湘西六年级期末)寓言阅读。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金者之所,因攫(ju)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日: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注释:1清旦:清早。2适:往,去,到。3鬻:卖。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昔齐人有欲金者_因攫其金而去_ 吏捕得之_ 徒见金_2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清旦衣冠而之市B吏捕得之C学而时习之 D驱之别院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人皆在焉
7、,子攫人之金何?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4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因攫其金而去。 5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6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攫金者”这样的人也是不少的。“攫金”的形式可能不同,但结果往往相同。你能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7这则寓言讽刺了社会上哪类人? 【答案】1从前 走,离开 抓住 只,仅仅 2A 3人们都在这里,你为何还要偷金? 我在拿金子的时候,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而已。 4“攫”的意思是“抓、夺”,非常形象地刻画出齐人见钱眼开的贪婪之态。 5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6掩耳盗铃的故事 7讽刺那些利令智昏、见钱眼开的人。【分析】翻译:
8、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好衣服带好帽子到市场去,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抢了金子就走。巡官抓住了他,问他:“有这么多人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1考查字词翻译。“昔齐人有欲金者”中“昔”的意思是“以前、 从前”。“因攫其金而去”中“去”的意思是“离开”。“吏捕得之”中“捕”的意思是“抓住、捉拿”。“徒见金”中的“徒”的意思是“只”。2考查“之”的用法。“清旦衣冠而之市”中“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吏捕得之”中“之”,代词,指代“偷金的人”。“学而时习之”,“之”,代词,指代“学习的知识”。“驱之别院”,“之”,代词,
9、指代“癞蛤蟆”。3考查句子翻译。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子攫人之金何”,一般说成“子何攫人之金”(你为什么要抓取别人的金子),“何”作状语。子:你。攫:抓取,攫取。何:为什么。译: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抓取别人的金子呢?徒:只,意思是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旁边的人,只看到了金子。”4考查字词赏析。解释词语,再答词语的作用。“攫”是“抓取,攫取”的意思,生动细腻地刻画出齐人对于金子的贪婪。5考查内容理解。结合齐人说的话“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可知他眼里只有金子,没有了法度。6考查内容理解。文中的“攫金者”是一个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之人,他做出了有悖常理的野蛮行径,现实中有贪官,掩耳盗
10、铃之人,知法犯法的人等。7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结合文段内容可知,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见钱眼开,为了利益盲目做事的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欲,是人之常情,但利欲薰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3.(2022广东深圳五年级期中)寓言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
11、曰(夸耀)B吾矛之利(好处)C于物无不陷也(刺破)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5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6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答案】1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2B 3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因为他把“矛”和“盾”的功用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5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6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盾加以
12、比较,这样既可以体现出自己矛的锋利,也能体现出自己盾的坚固。【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作家作品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这则寓言的名字是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2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解释不正确的是B项,“吾矛之利”的意思是我的矛很锋利。所以“利”的意思是锋利。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语境的含义进行翻译,注意写出关键词语的含义。本题中“以”的意思是“用”;“子”的意思是“你”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即因为他把“
13、矛”和“盾”的功用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5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写出自己从这则寓言中获得启示。可以围绕“不要自相矛盾”“做事要有余地”等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6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做比较的时候可以用另外的矛和盾,这样就不会说不通了。【点睛】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
14、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4.(2021云南楚雄三年级期中)寓言阅读。宋人有耕者。四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带点词的含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2)因释其来而守株。_(3)冀复得兔。_(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_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_。3这则寓言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跑。放下。 希望。 被。 2守株待兔 3这则寓言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它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
15、着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解析】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1此题考查理解字义。注意古今字义的变化和区别。(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走:跑。(2)因释其来而守株: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释:放,放下。(3)冀复得兔: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冀:希望。(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
16、笑。为:被,表被动。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结合文章大意可知答案是“守株待兔”。3此题考查寓意的理解。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5.(2022山东滨州小升初真题)寓言阅读。 枭将东自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注释】枭:猫头鹰。鸠:斑鸠、雉鸠的统称,
17、形似鸽子。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徙:迁徙。恶:厌恶,讨厌。以:所以。更:改变。犹:还是。(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更鸣”一词中“更”字的读音为(gng gng) (用“”画出正确读音),意思为 。(2)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3)“枭将东徙”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觉得斑鸠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5)下列对寓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做任何事都应从根本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B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C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古文专讲专练 文言文复习 小学文言文答题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