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一位网名为“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最高单曲播放量突破1.6亿次,引起全网关注。“上上”用美声演唱“洗脑神曲”,打通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让美声这一高雅艺术在娱乐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席之地,并且成功让很多人对高雅艺术“路转粉”(从“路人”转变为“粉丝”),这着实令人振奋。通观人类艺术发展史,雅俗艺术之间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能载入艺术史册的,几乎全为雅艺
2、术。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比如宋词刚刚问世时,因一些作品为歌女所吟唱,故被贬低为“诗余”。再如,对昆曲热爱到“家里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面对横空出现的京剧,竟以“花部”蔑称,意在对应昆曲的“雅部”。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看如今,宋词、京剧都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这是历经历史磨炼的结果,当中既有机缘,也有巧合。可一些俗艺术转化成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比如,京剧当前传承弘扬之难,早已为各界公认。个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一旦雅化,就会或被动或主动地曲高和寡。就常理而言,阳春白雪似乎和下里巴人“势不两立”,除非下里巴人能够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升级,最后跻身阳春白雪之列。可
3、下里巴人转化为阳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众为代价的,这仿佛已是艺术史上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当然,艺术发展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它无时无刻不受到时代、科技的多重影响。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雅俗之间的隔离墙正在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雅俗共屏”。以“上上”为代表的一批有情怀、懂艺术更懂互联网的“后浪”们,正努力推动高雅艺术放下“高冷”的身段,并让其逐渐在大众中“走热”。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看,“雅俗之辨”无非是“叫好与叫座”这一对“老冤家”的矛盾使然。放眼当下,“俗”在很大程度上由互联网上的流量所决定,虽然“叫座”,但质量难免参差不齐。当来自民间的“俗”从“通俗”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
4、,当然会激起舆论场上的反对之声。这样的“俗”,会一下子掉落到审美“鄙视链”的最底端,这是我们应努力提防并极力反对的。因此,“雅”艺术如果能在短视频时代介入通俗艺术的传播,阻止其滑向“低俗”“丑俗”,当然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田汉先生曾寄望于青年艺术家“要提升观众的趣味,而非迁就观众的趣味”。就当下而言,一方面应当注意到,我国拥有庞大的短视频受众,可群众总体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一部分庸俗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机,它们往往假借通俗之名大行其道,部分短视频从业者也见缝插针,靠“审丑流量”博眼球;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目前仍有许多如“上上”一样的青年,他们愿意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
5、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成为互联网上的一股清流,有力地抵制了各种“低俗”“丑俗”,成就了“通俗共高雅一色”的新局面。从技术上看,“上上”用美声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洗脑神曲”,这符合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洗脑神曲”曲风虽难免有些浮夸聒噪,但因其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有着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用美声唱出来,既愉悦了大众,又让高雅艺术离人们近了一步,何乐而不为?“上上”也给网红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发展方向。靠“小鲜肉”“网红脸”甚至各种“粉丝造势”,绝非长久之计,网红博主、流量明星应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带动增量,做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者。当前,大量国潮视频、网剧受到追捧,各大
6、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这说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产品和文艺作品越来越受青睐,也昭示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有识之士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坚持人民性理应成为一切艺术的发展方向,成风化人应当是文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责任。高雅艺术也应当主动告别“高冷”,努力打破“曲高和寡”的成论,从而形成“曲高众随”这一面向人民的艺术传播新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以“上上”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博主们的开拓性努力,充满敬意与期待。(摘编自韩晗
7、高雅艺术不应高冷)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上”博主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走红,这种开拓性努力符合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B.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如今,宋词、京剧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便是最好的证明。C.在当下,如果来自民间的通俗文艺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就一定会激起人们的反对。D.像“上上”一样的青年,因愿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而成为清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高雅艺术都能载入艺术史册,也就是说能够载入史册的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通俗。B.一般而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
8、术差不多“势不两立”,但通俗艺术也能够不断升级而为高雅艺术。C.全文由“上上”的表现引出关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述,最后以美好的愿景结尾。D.作者紧扣当下现实又放眼艺术发展史,所举例子精当,所引名言深刻,这些都使得文章很有表现力。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A.刘家祯巧妙运用舞台艺术元素,现场朗诵屈原涉江,呈现历史人物,获得了观众好评。B.用短视频、动画、影视等形式拍摄传统昆曲牡丹亭,并在网络上推出,收获了大量粉丝。C.上海雕塑展上以玻璃、纸张、多媒体等载体呈现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的作品复调飞行曲。D.画家宋文治沿着芥子园画谱自学中国画,专攻山水画,开辟艺
9、术新天地,促进艺术发展。4.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人类雅俗艺术发展史中出现了哪些不当表现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推动面向人民“曲高众随”的新格局的形成?请根据文本概括。(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安静地读一部书马力印于纸页的是书,刻在洞窟摩崖上的也是书。刻书这位,叫贾儒珍,晚清人,因崇圣尊经,倡办义学,受享乡贤之誉,最为后世记得。半山上的这片窟穴,是贾氏的私立学堂。这里幽窟森冷,本是乡人避战乱的地方,意味很似陶靖节的那处桃花源。兵火消去,市廛的喧噪也有意避开,跑到少人迹而多旷寂的山林中,去寻那书香的深味,是办学之士心冀的。举目周遭,还有比这四层七间的
10、石室更理想的所在吗?山凡泠泠,林木琴琴,流水淙淙,一切如古画,若再添了朗朗诵读声,乡间自会因它更美。这是一个普通乡绅向往的境界。贾儒珍做过一篇记,把开山设塾的来由讲清楚了。这篇记刻在洞壁上,楷体,很工整。“悬崖之半有石室数间,古人题曰回岸洞天,纪胜也。故凡登临者,咸流连不欲去。余家距此不远,暇时辄游览,洞腰有坪旷如。意欲再凿石室数间,集子弟读书其中。多年不获遂此愿。壬子秋,召工从事,横顺共凿十余丈,坐北向南。工既竣,颜名曰寻乐书岩。窃谓读书固自有真乐,而尤得此地以藏焉,修焉,游焉,息焉,其乐不更可知乎?”文中还有“山林丘壑之美,洵足供人栖迟”之句,足见他是一个风神萧散的人,邀延诸友,登山临洞,
11、游乐休想给了他宽适的心境。这座书岩,遂得了“寻乐”的名字。但我于此,却更寻得诸多乐处。古洞辟成了学堂,开课的光景,我闭目犹能见其仿佛。塾师教了些什么,应该和天下幼学无大异。刚念书的孩子,三字经百家姓类课本,怕是绕不过去的。“读了幼学行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两本旧书,我早年就买到手里,曾在心里不停声地读过,对上面的话,自有一种理解,跟贾儒珍教出的数百学童比,所得差不多是一样的,虽则中间隔着不短的年光。窟中题壁碑刻,皆蜀中书法家留下的。字句悉有可观。当作别样的书来读,意蕴颇深,影响着后人。如“不求常意足,能省即心清”“不求富贵利达,只爱山水烟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乐
12、道安贫义理无穷惟听天命,名场利获得失有数化如浮云”代代年年,吸引着共同的目光。石上字迹,不乏儒家意味,更含道家机趣。接物处世的道理,便是蒙馆之内的孩子领受,如同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一声声诵在口上,亦得化育之效。以此立身,胸襟自会洞达。石室不阔朗,甚至有点低矮。题刻都不高,不像看泰山上“五岳独尊”那样的摩崖,必得仰着脑袋。在这里,一切皆可平视,挨得又近,消去了距离感,觉得亲切。有一联对得妙,其句是:“一帘花雨诗中画,半榻茶烟醉后禅。”十几字便造出上好境界,文句好,字又美,就值得多看,竟至不忍遽去。不光我,活在我之前那个时代的人,大概一样。有些书刻,极富擘窠骨力。“回岸洞天”四字便是这样,
13、可称洞中的巍然巨制。从款识看,是一个叫李西来的人所题,字的刻痕粗而深,每一笔都带着力量。我的手贴上去,石壁的表面不那么寒凉、坚硬隐隐变得温热,变得滑软,一种细微的声响刺触着我的神经,我听见墨汁在汩汩奔淌,很远又很近。黑色的液体流动着,坚石宛似发出迸裂的暗响,痛苦的,又是欢愉的。痛苦是因为打破了亘久的沉寂,欢愉是因为孕育了鲜活的生命。洞壁开了几扇窗,望出去,乡间春景的好,用诗化的语言似也说不尽。眼前的细雨飘得正柔,温情而体贴;近处数块田圃,油菜花飞出一片艳黄;春燕翔舞的三月天,繁密的枝上有如雪的梨花可赏;眼光放远些,一抹青山的影子在垂云的天边挂着,秀如弯眉。此时的我,记起刚在窟中读到的那篇凿洞志
14、,撰文者贾聚五,是个文墨之士,他大概也曾像我这样倚窗眺览,生出自家的风景观:“从来山水之胜,惟在人能领略也。而志不在山水者,焉能享天然之乐趣?”眼前之景,也确似他接下来的一番勾绘:斯地由云嶂山下横拖一岸。上有古庵,名曰“回龙”。后有峻壁,高耸入云。下有良田,汪洋泓注其间。烟鬟螺髻,两岸交辉。绿竹野花,四时俱备。朝暮雨旸之间,云烟出没之变,千状万态,不可名状,恍如天开图画。足以供人饱玩。我再怎样用力,怕也写不到他的地步。这个贾聚五,是贾儒珍的父亲。泉石烟霞固可带来游冶之欢,诗文的欣赏更有至乐。此理,中西皆然。从前我读论语粗通其义,记下的很有几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是其一,用
15、来表示对于书籍的态度,应该是合适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我也未敢忘却,他以为读书之用有三:排在第一的便是“怡神旷心”,这与孔圣人的见识几无分别。就眼前的书岩而论,还可引出金圣叹的那番言语:“看人作擘窠大书,不亦快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慧者所乐当然在书。字的世界里,人人都是学生。贾儒珍将书中寻乐视为人生快意之事,没有失掉分寸。漫天花雨中,临山而遇石上之书,为求愉心畅神,我只顾对其凝眸。我读得细,心里很静。(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贾氏的私立学堂幽窟森冷,原本是乡人避战乱的地方,后兵火消去,办学之士在此设塾,是为了创造意似陶靖节的桃花源。B.跟贾儒珍教出的
16、数百学童相比,因中间隔着不短的年光,我对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这两本书的理解是独特不同的。C.石室中的题刻不高,不需要仰着脑袋,很有亲切感,因而观看其中石刻,免不了要多看一会儿,最终还是不忍心匆忙离去。D.从洞壁的几扇窗望出去,风景宜人,不由得想起在窟中读到的凿洞志,作者贾聚五当时大概也曾像我这样倚窗眺览。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述贾儒珍记中的话,是为讲清楚开山设塾的来由,也看出他是位风神萧散的人。B.作者从听觉、触觉和感觉描写“回岸洞天”四字书刻,感受其力量,体会痛苦和欢愉。C.文章结尾处“我读得细,心里很静”,既照应了标题,也写出了自己读“书”的独特感受。
17、D.文章第段多处引用,增强文章表现力,使文章富有文采,也表明自己对书籍的态度。8.文中第段写到作者寻得“诸多乐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9.标题中的“一部书”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
18、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
19、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粮。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汉贾谊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如皋市 2023 2024 学年度 第一 学期 教学质量 调研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