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2023年11月三地市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2023年11月三地市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2023年11月三地市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衢州、丽水、湖州2023年11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
2、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覺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
3、学描写上。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閱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態。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覺、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
4、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銜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撮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賦略”从传播方式
5、上区分“賦”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變。说它是一部诗賦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蘊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
6、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變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
7、。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變,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B.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C.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D.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
8、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2.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B.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C.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D.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B.二十四
9、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C.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D.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別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中国的文学史著作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观点?(4分) 5.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城墙何伟在穿过省界前的最后一个村子里,我把车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叫作宁鲁堡,这一带很多城镇的名字均含有“堡垒”的“堡”字,
10、因为这些地方曾经是明代的卫戍要地。在宁鲁的中心位置,依旧矗立着一座古代堡垒,村子周围是一段段夯土墙。村子里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军事要塞的映衬下,现代村民简陋的住房显得十分矮小。在有文物古迹的村子里停留时,我总会问有没有人了解当地的历史。在宁鲁,村子广场上一群上了年纪的人立马接过话头。“找老陈说说看。”一个人回答说,另一个人则蹒跚着去找他。五分钟后,老陈来了。老陈五十三岁,常年的日晒给他留下满脸皱纹,头上留着剪得极短的花白头发。身上穿着一条深色的警裤,草绿色的衬衫上钉着几颗军装上常见的黄色纽扣,外面套一件军人常穿的蓝色制服,肩部缀着肩章带,袖口绣了几道条纹。老陈笔直地站在那里,我向他作了自我
11、介绍。我说我从北京来,对长城感兴趣,我问他对这个村子的历史是否了解。老陈听得很认真,过了一会,他清了清嗓子。“跟我来吧,”他说,“我这儿有些资料。”我跟着他走过一段土路,来到一排土坯房前。在最大的一幢房子前,老陈打开了大门,砖石搭建的北方传统土炕占了屋子里一多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在炕的下面烧柴禾可以取暖。不过,当时宁鲁还是秋天,老陈还舍不得用柴火取暖。房间里很冷,他给我倒了一杯茶,正好用来暖手。他打开柜子的一个抽屉,取出用薄薄的宣纸订成的一个薄子。带着些许自豪,他把这个薄子递到我的手里。簿子的封面是手写的标题:宁鲁堡年鉴研究形成于1992年1月22日我翻到第一页,上面是老陈工整的笔迹:“城墙
12、建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窑制土砖铺贴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随后我把整部书大致翻了翻,有几十个页码,几百个表示日期的数据。里面有地图,其中一页的标题是“长城”,蓝色的粗线条和蓝色的圆圈交织在一起。“这一带有三十三个烽火台,”老陈指着这些圆圈解释道,“这些是明朝留下来的。明代的城墙沿着内蒙古的边界修建。从这里经过的,也有其他朝代修建的城墙。”他打开另外一个抽屉,拿出一些灰色的陶器残片。他递给我的时候,我的手心里感觉到那硬硬的陶器残片凉丝丝的。“你觉得这是什么朝代留下来的?”他问道。我告诉他,我不知道,他的脸上有点失望。“哎,如果你还回来,也许可以带个考古学家来,”他说,“我知道
13、有个地方,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朝代的。”所谓研究,其实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曾是个农民,过去当过党支部书记。现在他退休在家,不过种了两亩地,种植土豆。他还养了五头羊。他告诉我,他的年收入大概是一千多块钱。他只读到六年级,不过完全通过自学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退休后,老陈经常跑到二十多公里远的左云县档案馆去。他查到了一些关于当地防御工事的资料,然后对那一带做了些调查,试图把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载联系起来。他也走访过宁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些人还记得跟日本人打过的那场仗,那正是明代要塞上面的灰砖被大家取回家修房子的年代。我问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因为没有人做过,”他说,“如果没有人
14、做这样的研究,今后就没有人了解这些历史。”从学术角度看,老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他告诉我,他终究想给他的书找一家省级出版社。在给我看过他写的东西和他收藏的文物之后,他提出要带我去参观一下当地的城墙。我们坐上吉普车,顺着一条土路往北行驶。离开村子几公里后,我们停下车来,他带着我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沟谷。他走得很慢,带着乡下人常有的那种若有所思的姿态:埋着头,双手反背到身后,攥在一起。在一处明显杂草覆盖的山梁前,他停下脚步。“这是北魏修建的。”他说。北魏统治从公元386年延续到534年,一千多年来,这个建筑已经被风雨侵蚀,现在仅存半米多高的残墙,在山峦之间往东北方向延伸。另一道山梁把它隔断开来,那道山
15、梁若隐若现,不经他的指点,我差点没有看出来。“那是一段汉墙。”他说。汉墙更古老了,汉朝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在高高的山峦上,还有第三道墙,日期可追溯到明朝。明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有一点八米高,呈东西向,向两边的地平线延伸过去,清晰可见。在这个地方,明朝防御工事是后来者只有四百年历史。“多年来,我无数次看见过这样的东西,后来终于产生了好奇心,”老陈解释说,“它们来自何处?背后有什么?这是我开始研究这个东西的主要原因。”我跟他开车回到家里,又喝了一杯茶。他解释说,这个村子的全名是“宁息胡虏”,意即“平定胡人”。古时候,“胡”是汉人用来指称北方游牧民族的字眼。它并不专门指称某个部落或某个
16、民族,但带有贬义那个词语可以涵盖所有的外来者。后面那个“虏”字,意指“蛮人”。“大体上说,我们这个村子的名字是杀死蛮人,”老陈笑着说,“看这个。”他打开我的中国地图,指着东边一个十五公里开外的村子:威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威震蛮人”。旁边有一个镇叫作“破胡”:消灭胡人。别的村庄叫作“威胡”“镇蛮”“杀胡”等等。当今印制的地图上用老虎的“虎”字代替“胡”。这样的替换首次在清朝出现,当时的满族统治者对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但这种用词上的改变仅仅是一种粉饰,它的原意,跟村子周围那些高高耸立的古老城墙一样,仍旧显而易见。傍晚时分,太阳快要从田野落到山后的时候,我离开了宁鲁。老陈把我送到吉普车上。在北边,
17、高高的山峦沿着省界耸立着那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那干燥的山峦仿佛被抽掉了色彩。老陈跟我握了握手,并祝我好运。“下次来的时候,”他提醒我,“一定带个考古学家来。”(选自寻路中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宁鲁堡曾是明代的卫戍要地,村子的名称及村中的堡垒激发了作者一探究竟的兴趣,为下文老陈出场作了铺垫。B.宁鲁堡年鉴表明老陈对宁鲁堡这个村子历史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体现了老陈对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深厚情感。C.在记录当地历史时,老陈不仅查阅资料,还实地调查、走访村民,是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严谨规范,以便出版。D.文中对“宁鲁”“左云县”等地名、“半米多高的残墙”
18、等细节的叙述,体现了纪实性文学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特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三个“没有人”意思相同,既表明了老陈对研究当地历史重要性的认识,也表现了老陈对此事的担当。B.句子“山梁若隐若现”“我差点没有看出来”“一段汉墙”,既写出了现实的荒芜之感,又点出了此地的历史渊源。C.句子“粉饰”是对历史上的统治者改名这一行为的否定,它与前文老陈对各村名原意的清晰解释相呼应。D.句子老陈再次提到“带个考古学家来”,表现了他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窘境下想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的迫切愿望。8.文章写了作者两次喝茶,分别有什么意味?(4分)9.“我”和老陈的交流,以老陈的“说”为
19、主,作为一篇纪实文学作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颊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椽属之书拟,有司之按事,长吏之
20、举贤,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焉而得,则矜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曰:“此徒言而无益。”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具”,而无恻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摹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
21、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注】文具,指条文规定。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衢州 丽水 湖州 2023 11 地市 期中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