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
2、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
3、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
4、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种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学界对于信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韦伯便在对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研究中将信任做出了两类区分:一种是特殊信任,即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是中国人典型的信任行为;另一种是普遍信任,即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这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信任形式。简单来说,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譬如有血缘、地缘关系的“
5、自己人”或“熟人”;而普遍信任是不指向特定群体的信任,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前者主要是以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同属于一个关系网络的群体共享着全知性的信息,身处其中的群体受到名声的控制,要做出守信的行为;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享一套制度规范,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任是由关系网络化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方式制约的。传统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导。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人们重视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的存在,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影响关系的处理方式。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习得可靠性规矩,并形成一种对行为规矩自觉的身体化遵
6、守。但是有研究指出,特殊信任的运行逻辑是模糊和欠规范的,其文化背景就是非规范性的人情关系文化。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国的人际信任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圈中的社会互动,并且大多认为社会上的其他人亦是值得信任的。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这一转变既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又符合时代的发展价值。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
7、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和互惠变得更为重要,特殊信任转向普遍信任。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摘编自杨慧现代社会的信任重构)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B.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
8、解、熟悉,没有隔阂,不受法律约束,会获得从心所欲的自由。C.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是韦伯对信任作出的两类区分,它们在基础、信任的范围和制约方式上有所不同。D. 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主导的信任形式,范围狭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破除这种信任的空间局限,改变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B. 材料一第4段举某人祖父在中国订货的例子说明中国乡土社会信用的可靠性。C. 因为特殊信任是指向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所以在这个关系群中的人都会做出自觉的自我选择。D. 中国的人际信任在
9、社会环境和利益结构的日益变化中,变得开放和包容,传统信任方式有所拓展,符合了时代的发展价值。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信任表现的一项是( )A. 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组建“老乡群”。B. 向父母倾诉心事后,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C.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D. 遇到危险的人向警察寻求帮助。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身处特殊信任群体的人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登庐山季羡林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
10、是庐山啊!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
11、一个绿色的梦。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改行当了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却只有二十三岁。在学生眼中,我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大孩子。有一个学生含笑对我说:“我比你还大五岁哩!老师!”这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泰山,这就是:雄伟。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
12、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那一次陪我游黄山的是小泓,我们祖孙二人始终走在一起。他很善于记黄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胜的名字,我则老朽昏庸,转眼就忘,时时需要他的提醒和纠正。当时日子过得似乎平平常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有什么值得怀念之
13、处。但是,前几年我到安徽合肥去开会,又有游黄山的机会,我原本想再去黄山的。可是,我忽然怀念起小泓来,他已在千山万水浩渺大洋之外了。我顿时觉得,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怕是极小的生活细节,也无一不温馨可爱,到了今天,宛如一梦,那些情景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觉得,再游黄山,谁也代替不了小泓。经过了反复地考虑,我决意不再到黄山去了。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
14、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长满了松柏
15、。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秀润。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濛濛。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
16、然否?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自己听到的是松声,看到的是绿色,并且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可见,庐山的“绿”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B. 因为作者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所以在游了泰山之后,又游了黄山和庐山,但三次游玩都没有尽兴。C. 作者从审美的角度分别评断了泰山、黄山、庐山的特点,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观察能力。D. 作者在文中说苏轼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秀润”的特点,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为了抬高自己。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山麓向上猛奔”中的“猛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苍松翠柏随势而上、满
17、眼皆是的特点。B. 本文题目为“登庐山”,但作者还写了自己登泰山、黄山的经历,意在与“登庐山”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C.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改写苏轼的诗,进一步强调了“绿”是庐山的“精神”和“灵魂”。D. 本文语言语言优美,化用诗句,让文章中的古典美学气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8. 本文详略得当,情感真挚强烈,内涵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9. 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写学生说的话以及和自己游山的小泓和二泓,有什么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18、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全忘修学,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
19、气,不惮劬劳,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取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之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20、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B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C.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D.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21、确的一项是( )A.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属于封建的官僚阶层,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B.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代指国家。C. “赒穷恤匮”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D. “人疾之如仇敌”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疾”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左传是所有世家弟子的必读书目,等到他们成年结婚,性情逐渐稳定,还要对他们加倍训导教诲。B. 学习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行,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了解古人奉养父母、坚守职责、恭俭节
22、用、贵义轻财、达生委命等优秀品质,反省自我。C. 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读书人如果只是一味议论,而脱离实际,那么就会变得迂腐,对军国大事毫无用处,徒然招致武人俗吏的嘲笑辱骂。D. 在文中,作者鼓励子弟要通过勤奋学习自立于世。同时,作者也对那种“但能言之,不能行之”的学风进行了批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2)断一狱,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治其民。14. 选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论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重要性的?(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
23、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注】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精致。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指窗装饰华美。结,张挂。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清商:乐曲名,声调清越悲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两句由高楼起笔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突兀感,同时不论在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 2022 2023 学年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