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
2、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
3、,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
4、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
5、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6、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B.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希望在通过诗的形象获得情感共鸣之外,还能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C.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
7、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B.虽然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但欣赏诗歌时并不能任意想象,还要受到诗歌内容的约束。C.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一般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深远的意思,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给读者的欣赏增加了困难。D.读者欣赏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
8、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因此我们在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可能会读出自己的怅惘和失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请结合文中对“泡”的解说,欣赏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
9、块头不大,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他便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他坐下来。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你多大了?”“十九。”“参加革命几年了?”“一年。”“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
10、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二)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
11、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
12、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不肯借的道理了。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
13、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
14、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三)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
15、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路上休息时,我问及小战士的过去、年龄、家庭状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缓和
16、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B.从我和小战士借被子的不同结果以及对百姓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我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方面更为成熟老练。C.小战士拒绝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衣服,一方面有赌气的成分,但重要的是体现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D.面对小战士的牺牲,新媳妇发出了两次短促的“啊”,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一致的,流露出新媳妇的悲痛之情。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的比喻生动形象,一方面说明我给小战士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突出我给小战士护送工作带来的危险性。B.新媳妇“咬着嘴唇笑”的细节,既体现了新媳妇努力克制自己行为的可爱,也侧面反映了
17、小战士借被子时的慌乱局促的可笑。C.文章第三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是“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冀。D.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小战士的形象丰富化、立体化,实现了人物形象由扁平向圆形的转变。7.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提及小战士肩上撕下来的“布片”,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8.“小战士”鲜明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年龄的“青春模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
18、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圣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后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俄转中书舍人。于是天子荒纵宰相不
19、才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后敏中为相,请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京市 联合体 2023 2024 学年 上期 联合 调研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