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A)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
2、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百家
3、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譬如,理解了墨家“利民”的哲学理念才能全面理解墨家“真”的概念,讲通墨经中所说的“盗,人也”但“
4、杀盗,非杀人也”这种“侔”式推论“是而不然”(前提真,结论假)的情况,墨家强调兼爱、周爱,以天下人互惠互利为结果,盗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爱盗的“爱”是体爱、别爱,所以爱盗不是爱人,墨家在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判断标准。可见,墨家已将有效推理论证的语形与判定是非的语义统一起来加以实际应用,将逻辑论证、是非判断与政治哲学观贯通起来,以伦理道德为衡重标准。墨家逻辑正是从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语形)、是非判断标准(语义)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语用)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支撑。再如,理解了墨家不仅有明辨是非真假的矛盾律和排中律思想、理性求真的品质,也有中国古代哲学思
5、想中主流的辩证思维,才能讲通为什么墨经既讲“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辩论双方必有一真一假,“辩”学要“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也讲“同异交得”,“权者两而勿偏”,考虑利害两边各不偏废。可见,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有“非此即彼”的逻辑规则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以话语体系建构为视野进行研究,或许更容易看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真实性、本土性、应用性的元素,同时不失中西比较的方法,为中国古代逻辑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多元动力。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一脉相承,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并未随着学派的衰微而磨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不仅彼此影响,也都继承了中华
6、先民的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借助诸子之间言说论证和思维逻辑的交锋碰撞得以传承与发展,铸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中华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逻辑是建构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支撑。立足中华经典文献,聚焦中国古代逻辑的重镇墨家逻辑,以其形成与发展为研究线索,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应用、影响与发展。梳理不同时期中华经典文献中碎片化、未成系统的逻辑思想,并对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的逻辑思想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现实境况,总结其中发展演变的联系和规律,从语形、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呈现出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的一条线索,也是探索中国古
7、代逻辑现实价值的一条思路。(摘编自杨武金、梁超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再审思)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话语体系以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作为基础,其思维方式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先进。B.中国古代逻辑之所以呈现出特殊的样貌,主要是由“救世”的现实诉求这一历史情境决定的。C.墨经中“杀盗,非杀人也”这一推理前提真,结论假,并不符合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D.文本最后一段中两次出现“线索”一词,前者着眼于墨家逻辑,后者着眼于中国古代逻辑史。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从历史广度中理清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脉络,需要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关注更多的
8、文献案例。B.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的“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逻辑求真品质与辩证思维。C.正确对待中华文明话语体系,既要关注语形和语义等层面,也要关注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这一层面。D.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审思表明,中华经典文献是构建中国逻辑史、探索其现实价值的核心载体。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墨家逻辑的形成不仅受到老子、孔子等思想学说的影响,倘若向前追溯,还有更深远的思想渊源。B.诗书易礼等中华经典文献中的言说论证方式运用的思维逻辑,给墨家学派带来了重要启发。C.墨子的形式逻辑相当严密,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媲美,并列为形式
9、逻辑三大源流。D.百家争鸣的论辩之风深刻影响了诸子的思维方式,对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4.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中西逻辑思想的交流对话与互补共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第一、二段简要分析。(4分) 5.本文作者是如何得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探寻大江源王剑冰冷冷的风,夹着冷冷的雨。七月的藏区,竟然飘起了雪花。车子从青海的雁石坪出发后,通过一条岔道,便进入连绵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心中不免一阵激动,已是踏上青藏高原的第六天,翻越
10、了举世闻名的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穿越了美丽荒凉的可可西里,去看了长江南源,很快就会看到大江的正源各拉丹冬雪山。很大一片区域都荒无人烟,实际上也看不清什么,视线全被纷飞的雨雪遮挡。一路只是盯着前面的车子,不敢有片刻分离。过了一座没有桥栏的桥,桥下有水,水流不大,却让人知道,这水一定属于江源。走了不短的时间,又是一座桥,桥更低,更简单。这个时候,已经看不清桥下的水,雨雪更大起来。车子也不大配合,在荒原上不停地打滑。更大的雪花粘在玻璃上,像是车子撞进了一座乱絮喧腾的棉花房。猛然有人喊起来:快看,左前方!左前方的雪野里,竟然闯过来一群起伏的影像,那是什么?牦牛,不错,一群牦牛在抵着风雪前行。从来没有这
11、么近距离地见到如此多的牦牛,它们体形硕大,每一头都如一尊活动的雕塑。简直就是一幅高原风雪图,分不清雪是主角,还是牦牛是主角,都显得清晰又模糊。一群野驴突然出现,被莽撞的车子冲得两下里跑去。再往前,又有几匹野马。还看到三只狼,好像没有目标,跑跑停停。狂风中的大雪,渐渐变成了冰雹,啪啪哒哒打在挡风玻璃上,再从玻璃上弹起,同引擎盖子上的冰雹会在一起,闹出更大的动静。各拉丹冬雪山,就是以这种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而正是这种方式,才透出各拉丹冬的神秘和奇伟。车子翻上翻下地跑了一阵子,风雪竟然停了。车子到达一个高坡下,开始往上攀,却因为太陡,没有成功。其他的车子也都试过,无济于事。只得弃车而行。上去仍然是一
12、片荒原,雪山还在远处。又看到一个高坡,大家心里鼓劲,坚持着走去。到了高坡处才知道,这只是一段距离的地平线,前面还是一片山原。往下走了,长长的斜坡,斜坡过后是一滩乱石,而后一道流水。终于看到那块矗立在水边的长江源碑石。同行者说,上次他来,碑石后面就是冰川。那是2002年。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雄伟壮阔的冰川从各拉丹冬雪峰披挂下来,一直延展到这里。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大画幅、大角度地展现出一派雪地冰天。现在呢?冰川后退了,退到了各拉丹冬雪山附近。我们继续往前走去,准备走到冰川跟前,走到现在长江源头的滴水点。走过一堆又一堆乱石,穿过白雪没过小腿的河滩,不断在座座冰峰、块块巨石间寻路。阳光从云团里窜出来
13、,射向这毫无遮拦的白茫天地。各拉丹冬已在前面,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这时候,我看到一股细流,我知道这股细流连接千万里的大江。细流没有规则,流动得像一首自由体的诗篇。有的地方延展而去,分出几多岔,然后不知在哪里又并入一起。冰川滴下的水滴不时地供养着这水流。当然,一路上还会有更多加入,让水流一点点变深、变宽,直到形成汹涌奔腾的大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江边繁衍生息,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诸多城市也都聚集在长江沿岸。鞋子像有千斤重。每个人都在硬撑着,不说话,或者无法说话。我已经明显感到心脏的剧烈搏动。还有头,紧箍一般疼痛,时时有要上吐下泻的感觉。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终于来到了终点,来到了各拉丹冬雪山跟前
14、,来探析构筑万里大江的基因密码。这座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是冰雪世界的仙人,它的周围,众星拱月般围绕着四十余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和一百三十余条冰川。我们面对的,就是各拉丹冬的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造物主给它以美的雕塑,给它以冰洁的气质。六七十米高的冰塔林,望去是一片气宇轩昂的水晶世界,姿态惊神,气势震天。在这些凝固的水的面前,你会感到时间的缓慢。从各拉丹冬滴下的第一滴水终究要在大海中呈现它的力量,没有什么能阻挡自然的伟力。它有的是时间,以亿万年的姿态来塑造自己的个性,那些水流的迂回,都是性格的表征。各拉丹冬,你为我打开一个世界,让我知道天地的庞大。我们不仅看到长江奔流不绝的源泉,也感知到我们自己奔
15、流不绝的源泉。离开很远了,再次向各拉丹东望去,我只能望到迷蒙一片。各拉丹东,重新陷入一片神秘、一片梦幻之中文本二:剑冰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诗意地穿行于历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之中,以自己的文学理想、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熔铸成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丰富的历史人文情怀构成剑冰创作的底蕴,也拓展了他散文世界的高远意境。从红色文化源流的探寻,到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寻根文化的多角度发掘,作者在“小散文”的格局里,融入了“大文化”的气象。王剑冰以他的作品,启示了小散文可以拥有的大世界,山水景致浸润中的大文化;他证明了经典散文的艺术魅力,同样能够穿越历史,发出时代新声和个性化生命感悟。那些铭刻于碑石的剑冰散文,它
16、会与蓝天大地同在。(选自樊洛平铭刻在大地与碑石上的心灵散文王剑冰散文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纷飞肆虐的风雪和雪野中的牦牛、野驴、野马等共同组成了一幅高原风雪图,展现了大江正源神秘和奇伟的特点。B.作者引用同行者的话说明现在的冰川在不断地后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包含着作者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思考。C.没有规则的“细流”形式上虽自由不拘,但终究会汇成汹涌奔腾的大江,在空间的延展中和时间的流逝中孕育着灿烂的文明。D.文章结尾作者回望各拉丹东时,再次因为江源的神秘、梦幻而感到迷蒙,这是自然的伟力给予人类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感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
17、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探寻大江源”是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作者以沿途的所见所感真实地再现了寻找江河源头的经历。B.句子中的两个“竟然”,说明藏区天气说变就变的特点,没有谁能够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探寻的路途上充满了未知。C.句子中的动词使用精炼传神,“抵着”写出了牦牛在风雪中行进时的艰难情态,“披挂”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冰天雪地。D.文本一修辞多样且生动形象,如牦牛体形硕大如活动的雕塑,阳光从云团窜出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8.在看到各拉丹冬雪山之前,作者的心情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4分)
18、 9.一路书香栏目征集关于散文探寻大江源的文学短评,请以“小大”为关键词,结合两个文本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诗,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湿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
19、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亡,公将摘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恨。复谓度曰:今借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公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见混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节选自洪迈容斋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菏泽市 2023 2024 学年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