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中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2、,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旄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
3、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
4、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材料二: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
5、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
6、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一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话,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
7、意识。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_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观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C.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共同语的确
8、立,也为后世语言的统一性起到了推动作用。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出现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宄跨越发展。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咨诹善道,察纳雅盲。(诸葛亮出师表)B.
9、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C.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D.文士雅言,与胥吏薄牍,皆不可用。(章学诚文史通义)4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5“硬核”“干饭人”“绝绝子”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秦岭记(节选)贾平凹牛站在山头,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啃骨头。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
10、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齐齐挂满了铺门两边的木架,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予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
11、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
12、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能不种地么?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父子俩于是打造了一批钬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笫四年里,一件椰没k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f”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
13、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又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又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又,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
14、,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问屋去吃烟,里问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介绍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唼?唼?”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一脚却把
15、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是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篇用非常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
16、故事发生的背景。B.张铁匠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强压着不让儿子外出,这显示了他思想中愚昧的一面。C张铁匠对羊角村买家的明知故问,实际上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D.文本中张铁匠和儿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凸显了两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画线句子下雨情境的描写与人物的心境相应。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当时的心境,他不再想干“打钉子”这种事。B.画线句子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铁匠,打钉子丢了先人的脸。C.文本叙述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D.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
17、爷的事,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引起读者深思。8文本中张铁匠和儿子的对话,张铁匠和合伙人的对话,分别反映了三个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9文本在表现张家铁匠铺命运的同时也提到了司家的弹棉花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曰:
18、“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一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日:“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诚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南阳市 2023 2024 学年 上期 质量 评估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