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
2、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
4、,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
5、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材料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
6、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
7、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B. 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
8、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C.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D. 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B. 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C. 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
9、衡。D. “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B.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C.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D.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5. “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本题
10、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路彭见明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邮件可宝贵着呢,山里人都巴望着。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
11、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轻声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
12、,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不假,
13、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准备退休吧!”老人急了:“我还能”“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还有狗。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
14、方向劈头盖脸倒去。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青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脚下是狭窄的路、溜滑的青石板,怕失脚。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要与山过一辈子呢!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这第一天要走八十里上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
15、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不可以歇在其他地方?”“不能。第二天、第三天不好安排。”父亲说。狗在前面慢慢走。它走的是老乡邮员曾经走的速度。以往跑邮,高大而健壮的黄狗颈上系着一根皮带。上岭时分,主人一手抓着皮带的另一头,狗便用劲地帮主人一把。今天出发的时候,狗依惯例伏在老人脚旁,等待着系好皮带。老人却拍拍它的脑袋,酸梦地、动情地说:“今天,不用了,走吧。”狗昂起头看定主人,它不相信。当看到邮包确实已经移到了另外一个肩膀上,才慢慢爬了起来。它跟随主人九年,以往出发,主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那年轻人的缘故吗?也许是。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陌生汉子一眼。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
16、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狗越过陌生汉子的胯裆,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和往常一样。但是,他发觉自己的双腿已经不适应这种步子了。他不理解,两肩空空,光身走路竟会这样。倘若没人来接班,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着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因为有了寄托,思想上放落了一身枷,病痛抬头了,人就变娇了呢?是的,一定是。唉唉,人啊人,是这么个样子。儿子从父亲的呼吸里听出了什么。他站住双脚,稳稳地用双手扶着扁担换换肩。他看着父亲,眼睛在皱
17、起的眉毛底下流露出不安。在父亲那风干了的橘皮样的脸庞上,浸出豆大滴汗珠,脸色呢,极不好看。他对父亲说:“爸,你累了。”父亲用袖子揩去汗珠子:“走热的。”“爸,你不行,你走不动了。转身回去吧。”“没什么。年纪不饶人哩。”“你回去吧,放心,我晓得走的。俗话说,路在嘴巴上。”“慢慢走,到时候了。”父亲脸色一沉。于是,这才继续着行程。(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将邮包洗得干干净净,分门别类装好邮件,这表现了父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B. 父亲把邮包交给儿子时,心情激动,既是因为自己将要退休,也是因为儿子已经长大。C. 父亲多年如一日奔
18、波在山间邮路上,当组织考虑让他退休时,心中有着无限的不舍。D. 父亲为了让儿子爱上这份职业,不说在山里工作的艰辛,只是默默地带着他熟悉岗位。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父亲把扁担移到儿子肩上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工作的热爱和不舍。B. 小说写山里小鸟啁啾,雄鸡高唱,衬托了早晨山间的幽静,也表现了工作的孤独。C. 小说里用拟人的手法,将狗对新主人第一次上邮路的满意的表情生动地刻画出来。D. 小说对于父亲双腿不适应走邮路的心理描写极为精彩,表现了他自我安慰和失落。8. 文中三次写到“到时候了”,这对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9.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
19、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本文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说李兑曰:“洛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幐负书担櫜,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
20、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滥无所止。臣窃以为土梗胜也。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苏秦出,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规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请君塞两耳,无听谈者。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明日来,抵掌而
21、谈。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袭,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李兑在沙丘之乱后,帮助赵惠文王在夺权争斗中获取胜利,赵惠文王欲弑父赵武灵王但又不敢。李兑就将赵武灵王困在主父宫里,四十多天以后,赵武灵王被饿死。因其除乱有功,更得赵惠文王重用。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B. 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C. 李兑见之/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D. 李兑见之/
22、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宿寄人田中/傍有大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或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百而舍”的“舍”与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舍”意义相同。B. “阙”指古代宫殿门前的楼台,泛指帝王住所,文中称李兑的住处为“阙”表示恭敬。C. “君杀主父而族之”的“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义相同。D. “舍人”可指官名也可指豪门贵族家里替主人出谋划策的门客,文中指的是“门客”。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家境贫寒,历经重重艰辛得以拜见李兑,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李兑分析当下的天下局势,化解其当前所
23、面对的危机。B. 苏秦拜见李兑时,李兑故意刁难,苏秦投其所好,讲了土偶和木偶的故事,指出土偶更占据优势,故事中暗藏其睿智。C. 第一天谈话后,舍人看出李兑略有心动,但他暗藏忌才妒能之心,于鼓动李兑第二天堵上耳朵,任由苏秦夸夸其谈。D. 舍人对苏秦说明李兑不为所动是自己的主意,让苏秦明天再来,自己会帮其获得大量财物,可见其对苏秦有敬佩之意。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14. 简要概括苏秦游说李兑时采用的策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2022 2023 学年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