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2、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二、词语解释题 (1)答谢中书书( )(2)五色交辉 ( ) (3)四时俱备 ( ) (4)夕阳欲颓 (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实是欲界之仙都 ( )三、翻译句子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内容理解题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3.运用仰观俯察
3、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五、比较阅读题(一)答谢中书书与滇游日记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4、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披仄崿获窄的山崖,下抵石底,践流稍南,复攀石隙,上跻东崖。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注仄崿:倾斜的山崖。践:踩,踏。跻:登攀。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晓雾将歇 歇:(2)夕日欲颓 颓:(3)复攀石隙 复:(4)丛翠披云 披: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
5、深坑。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川之美,但其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二)答谢中书书与极乐寺纪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
6、寺纪游)注张盖:张开的车盖。剔牙松:一种针叶松。黄思立:人名。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挂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五色交辉 辉:(2)晓雾将歇 歇:(3)沉鳞竞跃 鳞:(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5)思立亦以为然 然: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3.【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4.【甲】【乙】两文画线句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答谢
7、中书书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甲】文题目“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乙】文题目中的“醉翁”是指_。(2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义。(4分)(1)四时俱备 备_ (2)晦明变化者 明_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8、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 _。4.对【甲】【乙】两文中四时之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_(3分)A.【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抓住了各自的景物特点。C.【甲】文中四时之景在于不变,而【乙】文中的景在于变。D.【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领悟美景后的自豪。(四)答谢中书书与天目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天目
9、盈山皆壑,飞流淙淙,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六绝也。头茶之香者,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 (选自袁宏道天目,有删改)【注释】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北。由庄至颠: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县:同“悬”,悬挂。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3分)山 树 大 者 几 四 十 围 松 形 如 盖 高 不 逾 数 尺2.甲乙两文在描写美景时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甲文中“_ _”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乙文作者通过写看到的石头、寺庙、云彩、树木和听到的_,以及闻到的茶香,表现出天目山的_。(3分)3.下表是小西同学的批注,请你结合选段内容补全其批注。(3分)文章内容相同点批注1、高峰入云,清流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天目盈山皆壑无逾此者。内容上: 。情感上: 。4.拓展设问结合乙文,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五绝”的画面。(3分)8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