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1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复习 课内文言文专题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2、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参考答案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7.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0、“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二、词语解释题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4)夕
3、阳欲颓 颓:坠落(5)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7)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指人间三、翻译句子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由同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土共谈论的话题。(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5)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实在是人间天堂。(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四、内容理解题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
5、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
6、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五、比较阅读题(一)答谢中书书与滇游日记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又五里
7、,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底有细流,沿石底自北而泻于南峡。路乃转北而下,历悬石,披仄崿获窄的山崖,下抵石底,践流稍南,复攀石隙,上跻东崖。由石底北望,断崖中剖,对夹如一线,并起各千仞,丛翠披云,飞流溅沫,真幽险之极观,逼仄之异境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注仄崿:倾斜的山崖。践:踩,踏。跻:登攀。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晓雾将歇 歇:(2)夕日欲颓 颓:(3)复攀石隙 复:(4)丛翠披云 披: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又五里,则北山忽断如中剖者,下陷如深坑。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川之美,但其所描绘的景物特点
8、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1)消散(2)坠落(3)又(4)披着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又(过了)五里路,北山忽然像被从中切断,如同深坑一样地往下陷落。3.【甲】文从高山、清流、翠竹、猿鸟等方面描绘出一幅绮丽秀美的自然画卷;【乙】文中用“断崖中剖”“飞流溅沫”等展现出所绘景物幽险逼仄的特点。(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又(过了)五里路,北山忽然像被从中切断,如同深坑一样地往下陷落,山底有细流,顺着石底从北泻入南峡。道路于是转朝北下,经过悬空的岩石,穿越倾斜狭窄的山崖,下到石底,踩着细流稍稍往南,又顺着石缝攀援,向上登攀东边的山崖
9、。从石底向北眺望,断崖从中剖开,对峙之间如同一线天,(两边)各耸起千仞高,丛林翠竹、云披雾绕,(瀑布)飞流、水花四溅,真是非常幽深险要的景观,异常罕见的狭窄之境。(二)答谢中书书与极乐寺纪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
10、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张盖:张开的车盖。剔牙松:一种针叶松。黄思立:人名。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挂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五色交辉 辉:(2)晓雾将歇 歇:(3)沉鳞竞跃 鳞:(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5)思立亦以为然 然: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3.【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 ”;【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
11、是“ ”。4.【甲】【乙】两文画线句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1)辉映 (2)消散 (3)鱼 (4)空闲,闲暇 (5)这样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3.实是欲界之仙都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4.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乙】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树身碧绿嫩黄,斑驳错杂就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个人合抱那么粗。空闲时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
12、弟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杭州的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退隐,做西湖上的一个游客,了却这一桩山水心愿呢?(三)答谢中书书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甲】文题目“答谢中书书”的意
13、思是_,【乙】文题目中的“醉翁”是指_。(2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义。(4分)(1)四时俱备 备_ (2)晦明变化者 明_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 _。4.对【甲】【乙】两文中四时之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_(3分)A.【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抓住了各自的景物特点。C.【甲】文中四时之景在于不变,而【乙】文中的景在于变。D.【甲】【乙】两文中的四时之景都表达领悟美景后的自豪。【参考答案】1、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欧阳修2、有 明亮3、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
14、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4、B(四)答谢中书书与天目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
15、尺,六绝也。头茶之香者,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 (选自袁宏道天目,有删改)【注释】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北。由庄至颠: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县:同“悬”,悬挂。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3分)山 树 大 者 几 四 十 围 松 形 如 盖 高 不 逾 数 尺2.甲乙两文在描写美景时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甲文中“_ _”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乙文作者通过写看到的石头、寺庙、云彩、树木和听到的_,以及闻到的茶香,表现出天目
16、山的_。(3分)3.下表是小西同学的批注,请你结合选段内容补全其批注。(3分)文章内容相同点批注1、高峰入云,清流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天目盈山皆壑无逾此者。内容上: 。情感上: 。4.拓展设问结合乙文,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五绝”的画面。(3分)【参考答案】1.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断对1处给1分)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瀑布声、打雷声风光优美,景色怡人(答对1空得1分,最后一空意思接近即可)3.内容上:两文都写了山中的奇美景象。(1分)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4.清晨时分,悬崖下,天目山的云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
17、花,大地像是琉璃做成的海洋,每座山的山顶显露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一般。描绘出一幅绝美的天目山云海俯视图。【参考译文】【乙】天目山幽静深邃神奇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深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也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云彩)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大地像是琉璃做成的海洋,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详尽地知道云彩的形态。天目山上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清新远远超过了它,(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修心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