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先说“诗之新声”。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阴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
2、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
3、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 同光体诗人的“喜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也恰好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现代学人之诗奠定了基本范式,在形式方面学者的文史典故取代了诗人的直观经验并成为文本中最重要的诗眼,在内容方面建立在学术主体上的“理”取代了
4、传统抒情主体的“情”成为主要的方面。如马一浮先生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罕见的生僻字,如陈寅恪先生喜欢用非同寻常的僻典。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把西方历史掌故引入到中国旧体诗中来。如胡小石解醒的“招魂谁似幽都好,欲把灵均换但丁”,再如吴世昌清平乐的“不见班超投笔,拜伦悔作诗人”。如果不知道“但丁”“拜伦”是谁,那将很可能再次产生“项羽拿破仑(轮)”式的现代诗学笑料。但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内容上,借助于现代学术的理性精神的启蒙与洗礼,现代学人不仅在主体素质上远远超出了只知道“吟咏性情”的古代士大夫,在思想境界上也是特别容易走向“狂猬”一途的同光体诗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现代学人是以纯粹理性机能的发育为根本标志
5、的,它必然要突破传统诗学中“言志”与“缘情”的主导性模式,一方面它把士大夫的“伦理之志”提升为一种建立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独立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把传统的“自然之情”发展为一种经过现代启蒙之后的“自由之思想”。如果说在形式方面现代学人之诗与同光体相去未远,那么正是在内容方面的巨大变化才使它真正超越了晚清民初的抒情境界。正是借助于这种全新的现代理性精神资源,现代学者才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体诗词,提升到一个在中国诗学与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包含了巨大的现代性内容的“诗之新声”。再看“学之别体”。如果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那么也可以说,“学之别体”则可以看作是现
6、代学人的一种原创性成果。它的秘密在于,主要用来抒发情感、愉悦心灵的传统诗文创作,在现代学人手中被提升为他们学术与思想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问题可以分两层看,一是表层的“诗中有学”,如果说它不好的一面是设置了巨大的阅读障碍,那么它好的一面则是“读诗可以长学问”。近代诗学家陈衍用的一个概括是“彝鼎图书”之色。这显然与其固有的历史源流直接相关。如果说在宋诗中已经有不无炫耀色彩的“才学”,在同光体诗中也有大量“异常奇崛的才学”,那么在现代学人之诗中,由于“入诗”的已经是迥异于传统学术的中国现代学术,因此这里的思想与学术才显得特别不一样。举一个例子,比如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它其实很像一篇学术文章,全诗八个部
7、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既有个人的心理活动,也有现实世界中的风云变幻;既有相当纯粹的诗艺探索,也有忧国忧民乃至诗人的报国良策。最有意思的是,如同古代的经学研究一样,它本身也是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的。大家知道,钟嵘关于好诗有一个标准,就是“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就是好诗根本不需要任何推敲与思索就可以掌握标准。而如果一首诗一写出来就需要注释,那么它还能叫诗吗?但是也不忙下结论,因为它还有一个深层结构是“诗中有人”。如同钱钟书先生说的,真正的学问如在荒江野屋、二三素心人那里一样,这些继承着旧日世家传统、同时又只能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精神生命,他们的种种生存体验、痛苦思想、寂寞心事与浩渺期
8、望,不是自己能一下子说清楚的,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解读或领悟的。对这种未定型的、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情感、思想与学术,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用诗歌文本把它们记录下来。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字、意象与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不仅可以直接还原、钩沉出他们隐蔽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背后的庐山真面目,还可由此建构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 (摘编自刘士林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的学术与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反对才学与议论,推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B.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是“主理”,即有思想
9、、有学术,同光体诗是现代学人的“近源”。C.同光体诗虽然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但因其“喜用冷僻故实”的特点,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D.“易代”时期最易产生新思想和新情感,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指出可从“诗之新声”和“学之别体”两方面理解特殊的诗,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B.材料第二、三段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诗之新声”的特点。C.材料在论证时,多处引用学者、大家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D.材料最后一段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来论述“学之别体”,在逻辑上是递进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10、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光体诗人“喜用冷僻故实”,如使用生僻字,或使用僻典,或引用西方历史掌故。B.按照钟嵘对于好诗的评判标准,现代学人之诗需要注释才能读下去,算不上是好诗。C.作者认为,对现代学人之诗的文字、意象、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有重要意义。D.汪辟疆的秋思八首全诗八个部分,有着相当严密的内在结构,是一篇学术文章。4.材料第四段说“诗之新声属于在既有框架下的有限创新”,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4分)5.假如你是光明学校“传统文化公益宣讲团”的一名志愿者,你将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请你结合材料为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学之别体”拟写宣讲要点。(6分) (二)现代
11、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雾都孤儿注(节选) 狄更斯早晨,奥立弗醒了,发现自己那双旧鞋不翼而飞,床边放着一双鞋底厚厚实实的新鞋,他不禁吓了一大跳。刚开始他还很高兴,以为这是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预兆。他坐下来,跟费金一起吃早饭时,这些想法就顿时化为了泡影,费金说话时的口气和脸色更增添了他的恐慌,费金告诉奥立弗,当天夜里要送他到比尔赛克斯那里去。“就就留在那儿了,先生?”奥立弗急不可待地问。“我寻思,”费金说话时一双眼睛盯在奥立弗身上,“你很想知道上比尔那里干什么去啊,宝贝儿?”“呸。”费金唾了一口,对着孩子的面孔细细察看了一番,“等比尔告诉你吧。”费金看得出来,奥立
12、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表示出更浓厚的好奇心。尽管奥立弗心急如焚,却被费金眉宇间那股掩藏不住的奸诈以及自己的种种猜测搅得六神无主,也顾不上继续问长问短。他已经没有别的机会了,费金直到天黑都在做出门的准备。 “你可以把蜡烛点上了。”费金说着,把一支蜡烛放在桌上,“这儿有本书,你看看吧,等他们来接你。晚安。”“晚安。”奥立弗轻声答道。费金朝门口走去,边走边扭过头来打量这孩子。他突然停下来,叫了一声奥立弗的名字。奥立弗抬起头,看见费金用手指了指蜡烛,意思是要他点上。奥立弗照办了。他把烛台放到桌上,发现费金依旧站在房间对面的暗处,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当心一点,奥立弗。”费金挥了挥右手,像是在警告
13、他。“他是个鲁莽家伙,发起性子来连命都不要。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句话也别说,他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费金重重地吐出最后一句话,绷紧的面部表情逐渐化为一种狞笑。费金走了,奥立弗用手支着脑袋,怀着一颗颤动的心,反复推敲着刚听到的一席话。对于费金的一番告诫,他越琢磨越猜不透其中的真实目的和含意。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认定自己是 被选去替那个强盗打打杂,等物色到另外一个更为合适的小孩再说。他怅然若失,想了一会儿,重重地叹了口气,剔掉烛花,拿起费金留给他的那本书,读了起来。他翻了几页,刚开始还漫不经心,突然,眼前一亮,其中的一节将他吸引住了,不多一会儿他就沉浸在这本书里了。这本书记录了一帮大名鼎鼎的罪犯
14、的生活经历和审判过程,书页已经翻得污秽不堪,盖满指头的印迹。他在书中读到了足以使人四肢冰凉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罪行。这些吓人的描述是那样真实,栩栩如生,仿佛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都叫血痕染红了,书上的话回荡在他的耳边。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奥立弗把书合上,扔到一边,然后双膝跪下,祈求上苍别让自己作这份孽,哪怕叫他立刻倒地身死,也别让他活着去犯这些令人发指的弥天大罪。他渐渐平静下来,声音低弱而又断断续续,恳求上帝将自己从眼前的危难中解救出来,一个苦命的孤儿。他做完祷告,却依然用双手捂住脸,这时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动了他。“什么东西!”他大叫一声跳了起来,一眼看见门边站着一个人影,“谁在那儿?” “我,
15、我啊。”一个颤悠悠的嗓音回答说。奥立弗把蜡烛举过头顶,朝门口看去。原来是南希。“把蜡烛放下来,”南希姑娘把头扭到一边说,“把我眼睛都照花了。”“我跟你一块儿去吗?”奥立弗问。“对,我刚从比尔那里来,我们俩一块儿去。”“去干什么?”奥立弗往后一退,说道。“不是去干坏事。”南希应声说道,眼睛朝上翻了翻,她的目光刚一接触孩子的眼睛,便又转向一边。“我不信。”奥立弗紧盯着她说。“随你怎么想。”姑娘强打笑脸,答道,“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念头从奥立弗心中闪过:现在刚敲十一点,街上行人还很多,总会有人相信自己讲的事。想到这一点,他便走上前去,略带一点慌张地说,他准备好了。不管是他心中的一闪念,还是他
16、的言外之意,都没能瞒过他的这位同伴。他说话的时候,南希的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他,这时又看了他一眼,明明白白地表示,她已经猜到了他心中闪过的念头。“嘘!”姑娘弯下腰来,机警地看了看周围,用手指了一下门,“你自个儿没法子。为了你,我已经下死劲试过了,可都没用,他们把你看得很牢,你要是真想逃走,现在也不是时候。”奥立弗抬起头,目光紧紧地盯着她,南希眉宇间那种热切的表情震撼着他,看来她说的是实话。她的脸色苍白而又激动,浑身抖个不停,看得出她不是说着玩的。“我已经救了你一回,免了你一顿打,我还会那么做,现在就是如此,”姑娘高声说道,“假如来接你的不是我,而是别人,那些人都会比我凶多了。我答应过,说你会不吵
17、不闹,一声不吭地上那边去,要是你做不到,只会害了你自己,还有我,说不定还会要了我的命。你看看这儿。我吃了这么多苦头,都是为了你。”她急促地指了指自己脖子、手臂上的块块伤痕,一句紧接一句地说下去:“记住这一点。眼下别再叫我为你吃苦头了。只要能办到,我会帮助你的,但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力量。把手伸给我。快!你的手。” 她一把抓住奥立弗出于本能伸过去的手,吹熄蜡烛,拉着他走上楼去,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人影迅速把门打开,待他们走出去,门又很快关上了。一辆双轮马车正在门外等候,姑娘拽着奥立弗一块儿登上马车,顺手把车帘拉拢来。车夫不待吩咐,毫不拖延地抽了一鞭,马车开走了。(有删改)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于1838年
18、出版,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奥立弗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金直到天黑都在做出门的准备”等内容不仅交代了奥立弗当时的艰难处境,也写出了奥立弗难有逃跑的机会。B.为了防止奥立弗利用去比尔赛克斯家的机会逃跑,费金一直在监视奥立弗的所作所为,一直到奥立弗登上马车。C.要求奥立弗阅读一本关于一帮罪犯的生活经历和审判过程的书,表现出费金为奥立弗着想而让他对未来有所准备。D.南希为奥立弗付出了很多,给予奥立弗
19、无微不至的关怀,她这次是特意来带奥立弗去比尔赛克斯家的,用心良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件道具,“蜡烛”在小说中起到了交代自然环境、渲染人物内心情绪并推动小说情节逐渐发展的作用,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B.小说前面写费金安排奥立弗去比尔赛克斯家,后面写南希接奥立弗去比尔赛克斯家,小说在激烈的冲突中表达了奥立弗对自由的渴望。 C.小说善于运用内心独白来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如“一个念头从奥立弗心中闪过”中的“念头”就暗示了奥立弗想要乘机逃跑。D.小说在刻画南希姑娘这个人物形象时,着重通过她的语言来交代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她想方设法来帮助奥立弗,表现了她的
20、善良。8.前半部分所写的费金与奥立弗的对话,在小说节选部分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9.为什么说雾都孤儿塑造的奥立弗是一个“天使”呢?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子上请所习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有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
21、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填,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然。”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
22、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谕,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郏,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稀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复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书,事毕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选自孔丛子杂训,有删改)注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季孙,与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谥“康”。孟子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部分 名校 2023 2024 学年 高三上 12 联合 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