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
2、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丈化。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海纳百
3、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哲学。不同的种族之间,存在着血缘差异,但是可以用文化把它包容起来,这是中国文化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在种族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进行协调,可以加深相互融合。这和西方世界的种族冲突中,文化难以包容,反而推波助澜,是有根本性区别的。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包容力,是成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的格局和风范的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汉族融合很多部族,包括游牧民族的族群。比如鲜卑人、契丹人、党项人,都融合到汉族里来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鲜卑族姓氏改了100个汉姓,皇族拓跋氏,改成元姓。许多少数民族人士和家族,
4、通过改用汉姓,改从汉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通婚,融入到汉族中来了。根据DNA的检测,北方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相近程度超过了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血缘相近程度,而南方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接近程度亦然。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中华民族文化滋育,也靠两条江河为本原,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为何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长久不断,就是因为有了黄河文明,还有长江文明。因为黄河、长江串联许多名山支川,通航于九州四夷,拥有巨大的流域。黄河与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南北角逐,提供了独特的舞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北方相继兴起了一个个“草原帝国”,出现了一个个不断迁移和组合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时代,农业文明靠城墙难以抵挡骑马军
5、团,即便是长城也挡不住强盛时期的游牧民族,于是汉族往往借助长江天堑来遏制游牧民族的南下。由于有长江的存在,游牧民族大都在黄河流域滞留下来,而黄河流域的很多大家族,就往江南迁移。比如晋朝永嘉南渡,山东琅琊的王氏家族与河南的谢氏家族,都南渡到建康的乌衣巷,王谢子弟又从乌衣巷散居到了会稽。入主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滞留在北方,慢慢地被中原文明吸引、濡染,过不了三四代就中原化了。而中原汉族南迁也沾染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特点。胡人中原化,汉人百越化,于是在南北统一的朝代,实现了更高程度的南北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这种运转过程,就像太极推移,南北互推,推中互融,在一推二融中把中华民族越做越大,做到长城以北、五
6、岭以南。 中华民族文化包容性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它不欺生,乐于接纳,“见贤思齐”,文化的边界未免有点模糊,但模糊中不乏大度。各地域、各部族创造的文化之精华,相互间并不生分,而是拿来共享。关于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载。司马迁为了采访轩辕黄帝的遗迹遗闻,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原地区。所到之处的长老都对黄帝、尧帝和舜帝的遗迹津津乐道。黄帝、尧、舜那么古老的时代,一个帝王或一个部落联盟首领足迹很难踏遍如此宽广的地域,这是不同部落联盟进行民族认同的结果。舜帝晚年收复了湖南的三苗民族,而最后埋葬在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了。东夷民族的舜帝,竟然受到南蛮地域的欢迎和拥戴,九嶷山和洞庭湖都不把他当外人,
7、都共同享受他的仁行和孝道。韩诗外传卷4说:“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舜帝的仁义盛明,弦歌治世,成了中华民族道德和政治的一种理想,渗透到民族文化认同之中。中华民校的文化态度、文化精神状态显得雍容大度。正是这种文化包容性,使中华民族越做越大,越走越长,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世界。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造就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气质,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能够和谐共处。B.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促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大加深,实现了民族间真正的血脉相连。C.材料二指出,北方汉族和少
8、数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同为汉族的南北方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密切。D.材料二指出,中华文化能实现更高程度的南北融合,与其发源地处于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黄河、长江流域不无关系。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世界的种族冲突,往往因为不同文化之间难以互相包容而导致彼此之间冲突愈演愈烈。 B.“胡人中原化,汉人百越化”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融通的。C.历史上,南北统一的朝代实现了更高程度的南北融合,疆域面积都扩展到长城以北、五岭以南。D.舜帝晚年收复三苗族而葬于九嶷山的史实,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乐于接纳的包容性。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
9、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二首(其二)B.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四首(其四)D.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的“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可行性。(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但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行者(节选)刘醒龙“余校长,来贵客了!”万站长所说的贵客,是县里的相关领导。他们亲自上山,送来刚刚出版的报纸。大家
10、都说,张英才和界岭小学为全县教育事业争了光。对界岭小学来说,这已经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样的大喜事了。县里来的人在山上待了两天,下山之前,他们客气地问学校还有什么要求。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的眼睛,顿时变得像是天空中出现六只月亮。好不容易余校长开口,竟然是说,能不能帮忙添置一些课桌椅。余校长话一出口,不仅自己的月亮消失了,四只月亮也躲进乌云里。好在万站长又找回话题,使着眼色说:“领导来到这里,还是很想为基层排忧解难” 张英才抢在前面开了口:“请领导发点善心,给几个转正指标,解决老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此话一出,先前的六只小月亮又升起来了。那些人一走,界岭小学又回到从前的样子。
11、虽然领导当面表了态,大家却不敢有多少期盼,而是各人做各人的事,谁也不再提起这事。一天,邮递员给学校送来一只麻袋,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信。有几封信是专门写给张英才的。张英才一一拆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称他有文才,将民办教师写活了,也有赞他敢于为民请命的。只有一封信很特别,只写一句话:“速来我处,勿告他人。”一看落款,方知是舅舅万站长。上午,张英才到了万站长家。原来是张英才的文章受到上面的重视,破例给了一个转正的名额。万站长反复强调,这仅有的名额是戴帽下达的,必须是张英才,不仅是他的文章写得好,各方面条件也比较合适。张英才拿起笔,正要填表,顿住了:“这表我不能填。应该给余校长他们。事都是他们做的,我
12、只不过写了篇文章。”“你别像个男苕注!。”张英才十分坚决地说:“这样的机会应该优先给他们。我比他们年轻二十多岁,就算十年遇到一次,也还有两次机会呢!”一百套桌椅板凳加一个转正名额,让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们欣喜若狂。投票时,万站长眼睁睁看着张英才在纸上写下余校长的名字。原以为这个名额非余校长莫属了,不料唱票的结果,仍是一人一票。按照规定,投票无效时,就进行公开评议。张英才忍不住先说:“我看这次的名额,大家就让给余校长吧!不谈别的理由,余校长是学校元老,吃的苦最多。”过了好久,孙四海和邓有米一起低声说:“给余校长我没意见。”余校长忽然低下头,讷讷地说:“刚才大家投票时忘了一个人,就是明爱芬。我妻子,
13、她也是我校的民办教师。她到死亡线上去了好几次,又依依不舍地返回来,连夜里做梦都念着转正。我想,若是真给她转正,过不了几天,她就会死的。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下,让她将这几步路走快点,走舒服点,让她这一生多少有点高兴的事。转正的名额我不要,能不能把它给给明爱芬呢?” 余校长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不敢看大家的神色。孙四海什么也没说,缓缓地将手举起来。邓有米的手举得更慢,最后却举得很高。张英才将自己的两只手都举了起来。余校长抬不起头,泪水哗哗地直往外流,喃喃地说:“我晓得,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天下最好的好人。”太阳挂在头顶上,地上的影子很清晰。“爱芬,你终于转正了。”“你总是对我这么说,没有哪一回是真的。
14、”“万站长刚刚主持开了会,大家都同意让你转为公办教师。”明爱芬很灿烂地一笑。她接过表格,脸上逐渐起了一层红晕:“老余,快拿水来,我要洗洗手。不能弄脏了表格。”明爱芬用肥皂细心地洗净了手,擦干,又朝余校长要过一支笔,颤颤悠悠地填上:明爱芬,女,已婚,汉族,贫农,一九四九年十月。突然间,那支笔不动了。黄昏时分,参加葬礼的人基本都走了。张英才见万站长和余校长正在家门口争论着什么。两人都很激动。张英才想走过去,又有些犹豫。站了一会儿,孙四海和邓有米也来了。万站长见了,就喊:“你们都过来!张英才走过去一看,转正表格上面赫然写着“张英才”三个字。张英才结结巴巴起来:“余校长,你怎么能把转正名额让给我呢?”
15、 余校长说:“这是校务会决定的。”张英才不相信:“真的么?”孙四海说:“是真的,我就一直在想,我的一切都在这儿,转不转正,已经无所谓了。”邓有米接着说:“明老师这一死,我也彻底想通了,不能把转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着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别的都是空的。张老师,你不一样,年轻,有才气,没负担,正是该出去闯一闯的时候。”张英才仍说:“我不信,这不是你们的真实想法。”余校长正色道:“张老师,邓校长和孙主任的确是自愿放弃的。只有一点,大家希望你将来有出息了,要像万站长一样,不管到哪里,都莫忘记还有一个叫界岭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上学还很困难。”(有删改)注男苕:苕,意思是傻。男苕是男傻子的意思。6.下列对小说相
16、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英才一篇反映民办教师教学及生活状况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在全县轰动一时,也赢得了一个转正名额。B.对于领导的表态,几位民办教师“不敢有多少期盼”,表明这些县里领导官僚作风严重,一贯不为民办实事。C.面对难得的转正名额,作为学校元老的余校长却三次主动选择放弃,这充分彰显了他的高贵品质。D.在转正名额推来让去的过程中,孙四海和邓有米前后的不同表现,真实体现了二人内心的挣扎和人性的光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月亮”的出现和消失,表现几位民办教师在希望与失望间的情绪起伏,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对转正的强烈渴望。B.小说善于
17、运用突转手法,使情节一波三折,一方面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有了转正的机会,万站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外甥张英才,他的自私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D.小说情节多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使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同时也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8.小说塑造了一组民办教师的群像,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选择一个引起你深度共鸣的人物,试加以分析。(6分)9.请你为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并结合小说阐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英宗在藩邸,恭俭好学,礼下师友,甚得名誉。嘉佑末
18、,仁宗不豫,大臣议选立家室子。仁宗勉从众议,立为皇子。然左右近习多不乐者。帝忧惧,辞避者久之。及仁宗晏驾,帝即位,以忧得心疾。大臣议请慈圣垂帘。帝疾甚,时有不逊语,后不乐。大臣有不预立皇子者,阴进废立之计,惟宰相韩琦确然不变,参知政事欧阳修深助其议。尝奏事帘前,慈圣呜咽流涕,具道不逊状。琦曰:“此病故耳。病已,必不尔。子病,母可不容之乎?”慈圣意不怿,曰:“皇亲辈皆笑太后欲于旧涡寻兔儿。”闻者惊惧,皆退数步立,独琦不动,曰:“太后不要胡思乱量。”少间,修乃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圣之德,着于天下。妇人之性,鲜不妬忌者,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间而反不能忍耶?”太后曰:“得诸君知
19、此,善矣。”修曰:“此事何独臣等知之,中外莫不知也。”太后意稍和。修复进曰:“仁宗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措大注耳,举足造事,非仁宗遗意,天下孰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后数日,韩琦独见英宗,帝曰:“太后待我无恩。”公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也?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今但陛下事之木至耳,父母岂有不慈者”帝大悟,自是不复言太后短矣。古所谓社稷臣,韩公近之。王用其言,执家人礼,至亲奉几筵,进饮食。慈圣由是归心,而大计始定。(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大连市 2023 2024 学年度 高二第 一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