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所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具体来说,对于长江这一中华民族
2、的母亲河,哪里才是她的真正历史“主脉”?按照“偏差”思维,那肯定是长江干流,但跳出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我们会发现,汉江、汉水才是真正的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主脉之一,至少从文明初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这样的。粗略地看,至少有三个逻辑主线能证明这点:一是先辈们受制于文明初曙期较低的生产力,还无法“征服”长江干流沿岸区域的环境,而只能在支流中上游沿线的丘陵地带生存繁衍。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一直到徐霞客时期,才大致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源头,之前的认识是岷江,再之前是汉江。三是汉江从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借着汇集秦岭南向之水的力道,畅通了黄河
3、、长江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的路途,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以,我们对待汉江,也要赋予其崇高的生命源泉之礼赞要让她健康丰满,而不是羸弱瘦小;让她富有活力,而不是难堪重负;让她青春永续,而不是老态龙钟。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但它只是评判人类社会整体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
4、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让我们对文明初曙时代做个场景猜测:在以采摘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即新石器及农耕文明之前,人类应该还没有能力手工制作乐器等器具,只可能更多依靠自己的身体、可采集的自然之物等,来进行这些感性情感的体悟认知、交流表达和传播传承。 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明周期的到来,面对似乎更加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探寻那些无法感知的历史一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感性的认知、实践、传播等,来与理性的力量一道,导引我们,推动我们向前。其中,舞蹈、绘画等
5、古老而现代的艺术,自始也必然至终地,源远也必然流长地,给予我们这样的感性力量和情感引领。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细想想,也适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迁徙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中,不同氏族之间的交往是较少的。由此,人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接触,远远多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依然还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知这是否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早期人类往往是崇拜动物,而到了近现代,则崇拜人类社会中少数的某些杰出人物。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演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开始大幅超过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交往,人
6、类社会也日益复杂化,并在形式上日益脱离自然系统。这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即包含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命题中。人类社会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作用。而要实现这点,则需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求解一系列发展生存悖论。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系统“边缘化”与人类文明“中心化”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特征,即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主要突破,基本上都源自某种边缘(界)路径上的革命或突破。此中所说的边缘(界),要么是人群自身所栖息区域的边缘(界),要么是动植物生存的边缘(界),还有可能是人自身能力、劳作或能源开发效率
7、等的边缘(界)等。在经历一系列“边缘突破”之后,原本的边缘边界“地带”,反而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中心”,而自然生态系统则越来越退缩为“边缘地带”了。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能和谐共生的主要根源与表现。要实现这种和谐共生,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注】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选自樊志宏在第15期大江论坛上的发言稿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干流沿线存
8、在很多大都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认为长江干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源头性影响。B.作者从生产力水平、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和在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区域中的功能这三个角度论证汉江、汉水是母亲河主脉之一。C.在有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人类的认知、表达和实践都是感性的,受制于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只能更多借助于身体和自然之物等来表达。D.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的特征,使得原属于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类社会逐渐独立,甚至走向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的道路。超然客公众号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针对当前围绕长江干流所进行的经济
9、、文化、生态建设,作者并不是纯粹指出其错误,而是要引起人们对长江支流的重视。 B.作者认为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强大的感性力量。C.人类社会从崇拜动物到崇拜杰出人物的转变,基本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从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到逐渐独立开来的发展进程。D.作者提出的“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应是我们探索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3.下列材料,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的一项是(3分)A.“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美英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
10、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推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被忽略了的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B.当前直播行业方兴未艾,涌现出不少收入不菲的主播,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编制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C.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很多城市大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早晚高峰时地铁内人山人海的繁忙景
11、象似乎是地铁行业前景乐观的最好证明,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几年,很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积极谋求建设地铁,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D.小刚去外公家做客,看到外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收音机听节目,非常感兴趣。外公趁机向他感慨,家里的这台老物件质量真好,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注】”的作用。(4分)5.请结合文本,给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填在画线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12、9题。弦歌李骏虎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他们是真正联合起来了,在喊口号,到最后就只听得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了:“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超然客公众号平津沦陷后,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育部将北大、清华、南开等三校合并,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而安定上课仅月余时光,长沙竟又
13、沦陷了,倭人贴着膏药旗的飞机频频光临长沙投下炸弹,不得已“临大”师生再度收拾起书籍和行装,辗转西迁昆明。这一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努力望向窗外云隙里透出的天光。然而低矮的窗户很快被溅起的泥水模糊,于是他梦醒似的转过身去,用手指间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扑打长衫的前襟和两肩,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坐在角落里与昏暗融为模糊的一体。他是知道的,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
14、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她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天黑前还有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把鞋提在手里,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
15、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闻先生拔出一只脚来,“噗”的一声踩进胭脂般的泥里,往前走了一步,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哦。”何新之扭头去看先生蓬草般的须发中闪烁的双眼,“先生的诗不就是这样的吗?从死水、从绝望里,向着一道金光、一个理想挣扎着飞奔,那理想不就是咱们的中国,未来的中国?诗人的先生正如您所讲的夸父,向着烈日飞奔,那时候无数的青年都跟着您飞奔,跟着您写诗,我记得很清楚!先生为什么不再写诗只做研究了呢?”“走,走,小心脚下!”闻先生提醒何新之,手搭上他瘦削的肩,扶了一下,轻轻地反问
16、,“你想想,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目。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
17、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闻先生轻叹一声,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
18、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是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西南联大学生们高喊口号,掀起歌唱的浪潮,用具体歌词显示了青年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B.闻先生雨后回家途中索性赤脚踩在泥泞里是他率性的表现,“温热”“温柔”“胭脂般”等细腻
19、的感受,体现他对祖国土地的热爱。C.回家途中师生交流时,何新之“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的回答,让闻一多对青年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得到释怀,而倍感欣慰。D.和太太在江边时,闻一多以江水、大海设喻,表明青年就像江水,自己坚信青年会为追求真理而朝着进步的方向积极、执着地前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雨后树木显得精神反衬暴风雨的猛烈,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超然客公众号B.句子和前文蓄须明志呼应,“蓬草般”与“闪烁”相衬,凸显睿智与坚定。C.句子中“搭”和“扶”两个动词,显示出关爱,也寓含提醒、扶持的深意。D.句子闻太太的评价,肯定了丈夫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扬州市 2023 2024 学年 高三上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