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
2、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旋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
3、。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归隐情绪成为题山水画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模式,如元末明初张以宁题山水图: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碧岩虚夜月,江树静秋云。鸟影似犹见,猿声疑或闻。自怜归未许,遥忆武夷君。虽然自知不得归,却仍钦慕悠然无俗的山水。翻阅北宋以后的题山水画
4、诗,常能见到这类蕴含归心的抒情方式,北宋因党争而推进形成的林泉之思,成为后代题山水画诗重要的抒情模式。(摘编自李旭婷北宋党争对题画诗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北宋后期翰林图画院设立了“画学”,要求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诗文为缘,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他们的画作题材注重山水,故而山水画逐步占据正统。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组织酬唱题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题画、咏画之作。宋代文人与画家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便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融合统一。苏轼作为文人,思想理论比较开阔,他积极倡导文人画,与许多画家有往来
5、。苏轼自己也擅长画文人画,精通画理,苏画现存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多种,他能完整地体悟画作的精髓,所题之诗更具风韵。苏轼经常与宋代著名的画师文同交往,他接受了文同的画竹需要“胸有成竹”的理论,文同每次作完画都要等着苏轼来题赞,所以有“文画苏题”一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有利于苏轼体悟山水画所表达的状态,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气韵更加准确。并且苏轼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题诗,使绘画与诗歌结合得更加完整。“文画苏题”这一现象,表明苏轼在创作题山水画诗领域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宋代诗人与画家在求画和求诗的相互吸引下,山水题画诗的繁荣发展。苏轼的诗画理论首先出现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
6、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但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反对诗画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言画贵神,言诗贵韵。苏轼擅长以哲理立意,反映了大部分宋代诗人主张义理的态度。但是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为典型的一个论断,它打破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壁垒,强调一种意境的契合。其次,苏轼在诗画理论上讲求“随物赋形”,在文说中提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7、,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在这里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应该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再有,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苏轼题山水画诗反映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充满了理趣,借“画”说“理”的同时,注重审美趣味的艺术阐释。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利用“暖”和“知”二字点活了整个画作,用触觉补充绘画的视觉感受,将物象融汇于心,准确表达物象之外的含义,赋予画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哲理趣味的同时使画面充满活力。(摘编自毛娜苏轼山水题画诗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8、一项是(3分)A. 北宋时期郭熙山水画理论总结林泉高致及苏轼山水画理论共同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B. 北宋许多文人在经过政党倾轧和宦海沉浮之后,转向了对山水的倾诉,产生了归隐情绪。C. 北宋山水画占据正统地位之后,许多山水画家善于在作画时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D. 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中批评吴道子画作只重视画工技艺高超精妙,缺少深长的意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有单纯描述画面和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两种。B. 北宋题山水画诗融入了个人情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归隐情绪与唐代不同。C. 宋代文人与画家经常交流往来,这有利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统一,
9、“文画苏题”现象就是其中的代表。D. 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描述画面形象异曲同工。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观点的一项是(3分)A.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B. 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迩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苏轼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其一)C.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其二)D.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舟中贾客莫漫狂
10、,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题山水画诗”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 王维山中一诗写道:“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请结合材料二中苏轼的诗画理论,谈谈你对此诗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
11、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
12、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
13、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
14、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扑哧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
15、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
16、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 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龙泉镇:是以
17、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一颗印: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紧凑,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B.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C. 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18、D. 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7. 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的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B. 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C. 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D. 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
19、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分)9.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文本一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20、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
21、,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谦弃市。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文本二 谦遭时艰屯,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其忠心义烈固已昭著史册。而所上奏疏,明白
22、洞达,切中事机,尤足觇其经世之略。至其平日不以韵语见长,而所作诗篇,类多风格道上,兴象深远,转出一时文士之右,亦足见其才之无施不可矣。(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于忠肃集提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B.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C.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D.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御史,中国古代执掌监察的官员。明设左、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24 届高三 调研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