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第I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中国古代先哲从不同思想立场出发,先后就学习这一主题有过精辟阐发,涌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学习观。就学习本质而言,先秦时期的孔子强调“德性至上”。在孔子看来,学习要更多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而不是如何认知的问题。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过一种有意义的“德性”生活。东汉王充则首次提出要从智、德两个方面去学习,尤其强调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王充主张通过学习来推动“才”“德”不断获得进益,这一认识首先是对先秦儒家“仁智统一”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大
2、跨度飞跃的新开拓。明清之际,三大儒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主张“学贵履践,经世致用”。在这其中,可以清晰地让人看到“德性”“理性”在有关学习本质的认识发展中的不同轨迹。但是,在两者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先秦儒家孔子所确立的“仁智统一”的修身传统却从未间断,亦即德性与理性始终蕴含于修身养性之中,并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始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就学习目标而言,“学以成人”一直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先秦时期,儒家主张“学为圣贤”,道家主张“学为真人”,东汉时王充则主张“学为通人”;而到了宋代,张载、朱熹等人又强调“学为圣人”,再到清代颜元则强调“学成
3、其人”。可以说,对学习到底可以塑造怎样的理想人格,不同历史时期都提出了与时代相应的要求。就学习过程而言,无论是孔子的“学、思、行”,还是荀子的“闻、见、知、行”,还是中庸中广为传诵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抑或是明清学者王夫之的“知行统一”,只要对这些认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先贤们关于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层次上也有着粗细之分,但又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程”与“习程”的连续体,包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强调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的内在统一,突出学习具有认知和实践两大基本属性。并且,在许多古代思想家看来,相较于“学程”而言, “习程”有其更
4、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一面。总之,“学以成人”既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突显学习的实践属性,强化学习的行动品格,真正实现以学习来充盈人的生命发展,促进人的精神境界提升,这些才是学习应有的本真特点与内在追求。(取材于李敏中国古代学习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启示)1.下列认识中,不符合“仁智统一”学习观要求的一项是(3分)A.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道德经)C.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成德也。(量知篇)D.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孟子字义疏证)2.下列关于学习过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知行合一”体现着对学习
5、过程的要求。B.“学”与“习”有着连续性和共同要求。C.“学程”强调学习活动之中的认知属性。D.“习程”强调非智力因素发挥主要作用。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学习观的理解和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学习本质在中国古代各家的表述中虽有不同,但核心精神其实一致。B.学习要求中淡化德性修养,重视理性实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C.学习目标从“学为圣贤”到“学成其人”,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退步。D.学习活动中“学程”“习程”关系的处理,古代思想家们完全相同。4.荀子劝学中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结合材料,分析荀子这句话中体现出来的学习观。(3分)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5-6
6、题。(6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饥荒,给许多老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B.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明白,礼尚往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C.对于这样冠冕堂皇的解释,相信每个人都愿意理解并用行动表示支持。D.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激浊扬清,通过有效管理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氛围。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B.“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风格柔丽,情调哀伤,后世用“建安风骨”来称道。C.“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分别代表着唐宋文学发展中
7、的独特成就。D.“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重视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7-9题。(9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哲马十驾,功在不含。键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竖六瘾而二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下列句于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积硅步(gu) B.驽马十驾(n)C.锲而舍之(qi) D.用心躁也(zo)8、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兴起。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聚积。C.铁而不舍,金石可缕舍:舍得。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9.对下面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A.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达不到十步远B.骏马跳跃一次,也不会达到十步远C.良马劣马跳跃一次,都可以达到十步远D.良马劣马跳跃一次,都不会达到十步远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10.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小题)(8分)山不厌高,_。 _,天下归心。(短歌行)冤为衣兮风为马,_。虎鼓瑟兮鸾回车,_。(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急天
9、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登高)古之学者必有师。_,_。(师说)白露横江,_。_,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怅銮席,?(沁园春长沙)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10分)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致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因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10、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欲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音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
11、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1.节选文字中有对于中外诗文的广泛联想,这有什么作用?(4分)12.根据文意,写出文中画线的“秋的深味”的具体内涵(可以借用原文词句)。(3分)13.节选文字最后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4题。(5分)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表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
12、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图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楦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图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五,魂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成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糊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
13、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图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14.根据选文,概述“差序格局”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生活中的特点。(5分)第II卷六、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5分)石羊先生“谓郁离子曰:“子不知予之忧乎!”郁离子曰:“何为其不知也?”曰:“何以知之?”曰:“周人有好妓服者,有不足于其心,则怛怩而不置,必易而后慊。一日,有所之,袂涅而弗知也,扬扬而趋,乐甚。其友半途而指之涅,则惋而嗟,摄而
14、损之。涅去而迹在,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不成行而复。“梧丘之野人,种稻以为食,岁储旧而待新,新未尝,不敢竭其旧。旦日之亩视其禾,皆颖而且栗,喜而归曰:新可期矣!则皆发其旧,与其人饱之。旧且尽而新未熟,不胜其觖望。与其子及妻更往而迭视,跟其亩而禾愈青。是非禾之返青也,望之者切也。“荆人有走虎而捐其子者,以为虎已食之矣,弗求矣。人有见而告之曰:尔子在,盍速求之?弗信。采薪者以归,子之。他日,遇而争之,其子弗识矣。“赵王之太子病,召医缓,医缓至曰:病革矣,非万金之药弗可。问之,曰:是必得代之赭”、荆之玉、均喽之砂、合浦之珠、蜀之犀,合汞铅而炼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则取而理诸土中,
15、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闻而笑之曰:诚哉,所谓医缓矣!”秦龙先生谓石羊子曰:“往予溯于江十日,而风恒从西来;及还而沿又十日,而风恒从东来,从者志而泣。予唏之曰:天有风主,为予汝乎?何为泣也?”(取材于刘基郁离子)【注】石羊先生,假托的说话对象。下文中的人名,也都是假托。 涅:这里是“染黑”的意思。妯(chu)妯然:躁动不安的样子。 栗:这里是“坚实饱满”的意思。 觖,(ju)望:因不满而抱怨。 革:亟,危急。 代之赭:与下文“荆之玉”“峋峻之砂”等一起借指各地的名贵物产。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易而后慊慊:满意。B.蹊其亩而禾愈青蹊:小路。C.弗求矣求
16、:寻找。D.从者恚而泣恚:怨恨。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子不知予之忧乎/天有风主,为予汝乎B.何为其不知也/其友半途而指之涅C.旦日之亩视其禾/是非禾之返青也D.则取而埋诸土中/淳于公闻而笑之曰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人的心情因衣袂有污迹而受到影响,这导致他原定的出行计划没能完成。B.梧丘野人如果能够考虑得再细致一些,家人饥饱不定的情形或许可以避免。C.淳于公听到医缓的救治对策之后笑了起来,表明他对医缓的医术非常信服。D.豢龙先生在往返行程中都赶上逆风行船,但是他乐观豁达,认为无可抱怨。18.郁离子和蒙龙先生的讲述,
17、反映出引发人心忧虑的原因各有不同。请从中任选一则故事,用现代汉语概述并就其中所反映的道理作简要分析。(6分)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9-20题。(7分)双井茶送子瞻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注】子瞻:苏轼的字。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云腴:指茶叶。 落磑:把茶叶磨碎。 五湖:太湖。民间曾有范数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北京市 西城区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