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注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
2、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
3、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藩篱。因为如果人们不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无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法治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也就无法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行为,更别提法律的普及了。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当然,破除也不是全部摒弃的意思,而是从传统入手,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的态度,对原先维系乡土社会秩序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寻求二者的平衡状态。其次,深层次挖掘现代法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充分考虑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各地区的法治模式,使现代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再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使民众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的熏陶,培养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法
5、治理念。要避免拿来主义和硬性的法律移植,要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不然不仅法治无法普及,就连原本的礼治秩序也会遭到破坏。礼治既然可以绵延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必有其独特之魅力。历史发展证明,礼治在教化民众和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礼治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几千年以后的当代,我们仍要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治世理念,不断改良与发展,重塑传统礼治的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让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之类,而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礼作为历史渊源颇深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
6、时代内涵,丰富传统意义上的礼治。费孝通曾说过我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扎根于乡土社会,故而目前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重塑以礼为代表的乡村共同体,这样才可以为现代法治的传播提供思想动力。基于此,我们要从乡村的基本单位入手,即立足于家庭,重塑家风文明,从而塑造乡风文明。此外,礼治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都要始终坚持的治世理念,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使之与时代同行,为普及现代法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显然,道德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碰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道德良知的法律不是良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且,在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各自发
7、挥着自己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即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谁都不是万能的。作为乡土大地所特有的内生性礼俗文化,不仅不是乡村社会治理路上的绊脚石,还会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中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而传统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融合了“三治”的许多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礼治,也要不断落实现代的法治,旨在形成农民内在意识与国家外在制度的有机衔接,探索礼治与法治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现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动。总的来说,
8、面对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摘编自罗新远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活羊的做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镜花缘描写了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B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C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
9、力来维持,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D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藩篱,是在乡村社会顺利推行法治的前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但是,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是个人长期接受教化而自然形成的结果。C材料二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D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
10、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B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关羽看到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就想要杀掉他。C子路被敌人砍断了帽子上的带子之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子才死去。D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中,织女下凡到人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5.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评价。(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岩(节选)罗广斌杨益言刘思扬没有找到的成岗和齐晓轩,确实在图书馆里。不过,他们不是在尘土弥漫的书架丛中,而是在楼板下面。图书馆
11、的一处楼板,也和许多牢房里的一样,多年以前,就被失去自由的人们拔掉了钉子,变成秘密集会的地方。这秘密的集会地点,就在楼下牢房的楼板底下。四周封闭着厚实的条石堡坎,撑持着整座架空的屋架,在这潮湿黑暗的屋基里,耸立着许许多多石柱、砖墙来承受楼房的重压:在架空的楼幅之上,密密地铺设着楼板,这就是楼下牢房的楼板。穿过那些密布的砖石柱基和早被拆穿的窄小墙孔,人们竟可以走到楼下每间牢房。在充满霉腐气味的潮湿的瓦砾堆上,成岗靠着一根粗大的石柱坐着。在这从未见过天日的屋架底下,只有留在条石堡坎间的几个气孔,射进几缕微光,隐约照见对面齐晓轩沉思着的瘦脸。成岗听了齐晓轩的话,也在思索。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地把从黄以
12、声将军那里得来的情报送出去呢?中美合作所正在策划新的阴谋,特务准备在溃逃之前,炸毁全市工厂、电站、重要桥梁。忽然,头顶上,传来图书管理员老袁朗诵的声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来了。”齐晓轩低声说着,又倾耳静听着楼板外面继续传来的声音,成岗屏息坐着,一动也不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己人。”齐晓轩说。过了一阵,又听见老袁在读新的一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走了。”齐晓轩这才继续说道,“重庆的大小工厂,自贡的盐井,成都,昆明,贵阳,西南各大城市,都是敌人破坏的目标。及早把情报送出去,党才好揭穿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保护城市”过去经常由厨工送信出去,从他被特务处置以后
13、,白公馆和外面的联系,便中断了。因此,老齐才决定找被捕不太久的成岗,研究外面的情况,以便采取新的行动。“从厨工出事以后,为了谨慎,原来的地址不能再用。”老齐慢慢地问,“你手上有可靠的地址吗?”“地址是有的,可是怎样送信出去呢?”“现在能进出中美合作所的,还有一个人。”“谁?”“代替厨工的华子良。”“他?那个疯子!”成岗很不信任那个疯癫胆怯而又衰迈的可怜虫。“几声枪响,就吓疯了!他能帮我们送信?”“我们观察了几年”齐晓轩谨慎地深思着,“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的表现。”“他被捕前是不是党员?”“查不出来”成岗觉得,老齐的话更加证实了自己平时的看法,便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说道:“我看他一定是被误捉来的,绝
14、对不能把党的机要任务交给他。”“你的根据?”“华子良被捕已经整整十五年了,然而,大家看到的是,他和谁都没有联系,也从来不想和谁联系。”“还有什么根据?”“他一直疯疯癫癫,行动反常。”你认为他的行为反常?”“为了蒙蔽敌人,我们的人可以忍辱负重。”成岗断然地说,“但是他,当老厨工遭枪杀,大家非常难过的时候,他仍然那么冷酷,毫无同情心!”“成岗,”齐晓轩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楼板外面传来一阵诵诗的洪亮声音。成岗脸色一变,他听出,这是危险的警号。“老齐,你躲一下!”成岗抓起一块石头,准备着。黑暗的瓦砾堆,亮了一下,楼板被揭开了。一个满头白发的人,突然出现在成岗面前。微光中,看得见他满脸刺猬
15、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华子良!”成岗心里一惊,立刻扑上前去,要除掉这个不该出现的人。“慢着。”华子良迎着扑上前来的成岗,挥了挥手,疯疯癫癫的神经质,从他身上一扫而光,他露出被拔光了牙齿的牙龈笑了一下,明亮的眼睛转向齐晓轩:“我有事情找你。”“你找老齐?”成岗一把抓住华子良,想卡他的脖子。“等一等。”齐晓轩在旁边轻声招呼并示意成岗松手。“你是什么人?”迎着老齐的问话,华子良上前一步,不慌不忙地说:“共产党员。”“为什么到这里来?”“党需要我现在发挥作用。”“你找谁?”“特支书记齐晓轩同志。”“谁告诉你的?”“罗世文同志。”“什么时候?”“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牺牲那天,
16、我陪杀场的时候。”华子良冷静地回答着,“十五年前,我是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省委书记罗世文同志,是我的上级。可是在敌人面前,我只是个嫌疑分子。在去刑场的路上,罗世文同志估计到敌人押我去,只是陪杀场。因此,他指示我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枪声一响,我就变成了疯子。”成岗紧捏着的手松开了。齐晓轩继续问道:“为什么现在才来联系?”“省委书记给了我特殊任务,非到必要时刻,不准和任何人联系。”“你的任务?”“让敌人确信我神经失常。然后,第一,与地下党建立联系;第二,完成越狱突围任务。”成岗激动地望着华子良,面前这位多年来伪装疯癫的人,真是深谋远虑。齐晓轩突然提出新的问题:“你的联络口号?”华子良应
17、声答道:“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一听见这个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这口号,正是罗世文同志牺牲前夕,指定他担任特支书记时,告诉他和老袁的。这口号是论联合政府的最后一句。(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第二段从触觉、视觉和嗅觉等方面写出了环境的“潮湿”“黑暗”“充满霉腐气味”的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殊的场所。B图书管理员老袁通过朗诵古诗,传递了“有人来”“自己人”“人已走”的信号,这一情节凸显了革命者老袁深厚的文学素养。C罗世文指示华子良“伪装疯癫,长期隐蔽,欺骗敌人”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罗世文视死如归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D“一听见这个
18、口号,齐晓轩的眼睛突然潮湿了”一句,表现了齐晓轩听到华子良说出这个口号后激动、兴奋、感伤等复杂感情。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交代了“秘密的集会地点”的由来,也表现了“白公馆”集中营里革命者对敌斗争的智慧。B句子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华子良的胡须和眼睛,表现出他初次见到齐晓轩和成岗时的喜悦。C句子中“突然提出新的问题”既说明齐晓轩同志小心谨慎,也表明他斗争经验的丰富。D句子这句联络口号体现了罗世文等共产党人对革命胜利的渴望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8.成岗对华子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是如何围绕“尽快地把从黄以声将军那里得来的
19、情报送出去”这件事安排情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淄博市 2023 2024 学年 高一上 教学质量 检测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