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
2、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以下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册以填(通镇)之,请立诸子。王绾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李斯A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B诸侯取代了天子地位C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D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2人们不再用间接统治城市的传统方式来管理国家,而是变成了向各个城市派遣直属中央的官吏来进行直接统治。与这一转变直接相关的是()A世袭制的开始B分封制的确立C县制的推行D行省制的建立3如图形象地展示了秦朝的疆域。图中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A
3、海南岛B南海C台湾岛D黄海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制作的年代标尺,处应()A西周建立B春秋时期C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D秦朝建立5读下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起义地点在()A大泽乡B陈C巨鹿D荥阳6“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它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请问此次战役是?()A淝水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7下面诗句反映
4、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是()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B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宁有种王侯,竿木足亡秦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8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9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一现状,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焚书坑儒B休养生息C严明法度D强征赋税10卫青和霍去病都为汉朝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他们的“赫赫功勋”是()A出使西域B击败匈奴C征服南越D平定内乱11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
5、话:“他建立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以下措施属于“他”的是()实行盐铁专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派甘英出使大秦ABCD1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此则材料记载的是汉武帝()A实行盐铁专卖B实施“推恩令”C确立察举制D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下面示意图中,处应填的内容是()A设置节度使B设置通判C实施“推恩令”D设立噶厦14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
6、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A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主要是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15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城都护B伊犁将军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16图1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图1 莫高窟第323窟,初唐A光武帝决定
7、招募使者“凿空”B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往来D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1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公元105年,和帝崩。皇后邓氏迎立清河王的儿子,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凡十五年。”据此合理的推测是()A豪强地主横行B宦官专权C官僚机构庞大D外戚专权18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A重文轻武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19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8、”,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20襄阳历史悠久,文化繁盛,这里山川秀美,名人荟萃。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不朽的篇章。其中“东汉帝王”、“蜀汉名相”是指()A刘备;关羽B曹操;诸葛亮C刘秀;诸葛亮D刘秀;周瑜21图4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有利于()图4A提高文化底蕴B开展水利建设C提升教育水平D指导农业生产22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二十五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居于“二十五史”之首史书的作者是()A老子B孔子C司马迁D班固23(202 1 贵州黔东南2)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
9、成就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明了“麻沸散”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ABCD2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全国文字的统一B纸的发明与改进C科举制度的创立D雕版印刷的成熟25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人物列入本纪(帝王)、世家(诸侯、贵族)、列传(文武大臣,名人等)三个类别。来自社会底层的陈胜被归入“世家”一列。这说明了()A陈胜是诸侯或贵族的后代B陈胜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C司马迁肯定陈胜反抗暴政D史记对历史人物随意归类2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下关于秦朝的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A史书史记B古代散文阿房宫赋C民间
10、传说“孟姜女哭长城”D影视作品大秦帝国27下图是2001年在丰都槽房沟墓穴中出土的一段青铜摇钱树树杆,树杆上有穿了袈裟的佛像。树的底座刻有“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延光四年属东汉中期。这些情况充分说明()A佛教已经传入巴渝地区B重庆在当时已处于“铁器时代”C重庆的石刻造诣非常高D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28.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A . B. C. D. 29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
11、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D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30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A内蒙古B西藏C广西D新疆二、非选择题(40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材料一中所建立的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指什么?是谁首创的?观
12、察图,简述秦朝这一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4分)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秦朝统治者除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之外还有哪些措施?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6分)(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什么
13、信息?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为此出现了怎样的局面?(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从上述不同结果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33(16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制度创新】材料一图一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图二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1)依据图一写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2分)依据图二指出隋唐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2分)【经济发展】材料二见下侧三幅图片交子宋代针铺商标南宋海船(2
14、)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并据此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2分)【科技领先】材料三见下图一、二图一图二(3)图一中人物有什么重大历史贡献?(2分)图二中人物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文化繁荣】材料四见下图一、二、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冤图一图二图三(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唐、宋、元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BCADCB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CDACDDD
15、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CBCAAAAD1【答案】C【解析】结合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建郡县可知,辩论的结果是最终选择实施郡县制,故选C项;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排除A项;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王,诸侯更不可能取代天子地位,排除B项、D项。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所描述的转变是指从间接统治城市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直接向各城市派遣官吏进行直接统治。选项中只有“县制的推行”符合此情况,因为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它对地方行政单位县的设立、管理、职权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推动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C选项正确;世
16、袭制的开始,是指一些地方上的豪族家族开始形成世袭制的现象,对于题目中的政治改革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选项;分封制的确立,是早期诸侯国分封制度的建立,对于题目中的官吏派遣和直接统治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选项;行省制的建立,是在元朝时期正式建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对于题目中的情况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选项。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故选B项;秦朝时期,南达南海,指的是南海郡,而海南岛尚未纳入秦朝版图,排除A项;台湾岛也尚未纳入秦朝版图,三国时期卫温到达夷洲,是内地与台湾的首次联系,排除C项;黄海位于中国东部地区,
17、并非南端,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虽然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因此,处应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故选C项;西周建立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秦朝建立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8、。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故选A项;陈胜吴广起义后发展迅速,在攻下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排除B项;巨鹿是项羽以少胜多大破秦军,歼灭秦军主力的地方,排除C项;荥阳位于今天的河南,是当时的一处战略要地,但并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方,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
19、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加之刘邦西路大军攻破武关、蓝田,秦朝主力尽丧,加速覆亡。溉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的战争,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战,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因此“宁有种王侯,竿木足亡秦”反映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故选C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反映的的是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秦王嬴政先后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排除B项;“至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2024 学年 人教部编版 统编 年级 上册 历史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