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浙江省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浙江省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年浙江中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序: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12分)浙江文学向来擅长通过求新求变、独立风标来寻求进步。求新基因(jun)于血脉。一直以来,浙江人就有敢领风气之先的觉醒。“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曲越人歌作为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首译诗,被传唱两千多年,A 。自此,浙江文学一直奔走在进阶的征程上。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晚明狂才徐渭、“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众多闻名古今的文学“弄潮儿”为浙江文学在全国奠定了“江湖地位”。薪火相传中,浙江文学在此后更是全面崛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包容、豁达、先进的浙江文人:前有龚自珍、夏曾佑、王国维、
2、章太炎等人率先发出变革的时代呼声;后有鲁迅、茅盾等文坛巨擘扛起大旗,以文章启迪民智。“请在此处填入原文”。1921年,鲁迅在故乡的篇尾,“预言”了家国的出路。此外,包括郁达夫、夏衍、艾青、徐志摩、丰子恺、戴望舒等人在内的浙江作家沉潜于时代之中,大力形成新流派、传播新文体、创造新文化,以笔墨铸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记录着人心潮涌以及沧桑巨变的过程。据悉,东汉以来B 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改编自浙江宣传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1.为文段中字词注音或写出汉字。(2分)jun( )于血脉薪()火相传2.为文段中空处填入词语并释义。(4分)A处词语:,释义。B处词语:,释义。3.
3、根据后文提示,为空处填入一句原文。(2分)原文: 。4.为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修改语序并说明理由。(4分)修改语序: 。说明理由: 。第一篇: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58分)题组一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8分)5.请将下列人物和句子补充完整。(8分)在网络上,“意难平”一词常常出现,其源头来自南宋孙应时某首诗中的一句“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实际上,在宋词领域,有一个比宋诗使用更频繁的凝练词汇来表达类似情感“愁”。宋词中诸多经典的“意难平”场景,与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们曲折的人生际遇紧密相连。不论是婉约派词人,还是以(人物1)和(人物2)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作中都渗透着情感纠葛、仕途坎坷
4、和家国抱负的种种不如意,这些失意的情感成为了词章的底蕴,激发出了深刻的诗意。宋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即使充斥着“意难平”的情感,但也并未陷入无尽的哀怨,而是适当地表达了哀伤,同时也把不满转化为旷达;不仅是私己的幽怨,更是扩展到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例如(人物1),他以“意难平”为起点,最终通向了旷达之境。在其某首中秋怀念亲人的词作中,从初时的(诗句1)的淡淡哀愁,通过(诗句2)的自我宽解,最后转化为(诗句3)的美好愿望。当他面临艰难时刻,那份不平与愤懑,也能转变为(诗句4)的洒脱和“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坚毅决心。而在宋词众多激荡人心的“意难平”篇章中,以(人物2)等豪放派词人的作品尤为突出,他们成功地
5、将个人的“意难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如(人物2),他年轻时英姿飒爽,晚年却壮志未酬,虽然词作中常显露出失意情绪,但总能通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豪迈以及(诗句5)的壮志豪情进行转折,这也成为广大读者深深喜爱(人物2)词作的重要原因,使人感受到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认识到无论笔墨或刀剑,均可成为报效国家的工具。总结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碰到“意难平”之事时,诵读宋词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既能让我们在婉约词中找到共鸣并获得安慰,还能从豪放词中积累力量,以(诗句6)的开阔胸怀去应对困境,不断前进。(改编自浙江宣传宋词中的“意难平”为何触动人心)题组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6、之乐而乐(20分)【材料一】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1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2,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3,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4。既而动星象5,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6。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7,先生以之8。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9,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10,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11?而使贪夫廉12,懦夫立13,是有大功于名教也14。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15,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16。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17,江
7、水泱泱18。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卷七6.请补全下列文言知识清单。(4分)文言知识清单1 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同床共寝,严光以足加光武帝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2 赤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汉为火德,火色赤,故称。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六龙
8、: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3 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后亦泛指统治者所役使的民众和藩属。这里是使之为奴,引申为统治、管辖。亿兆:指庶民百姓。4 “惟先生”句:意谓严光能以节操为高,平交光武帝而不卑不亢。5 动星象:即刘秀与严光共卧,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事。6 “惟光武”句:谓光武帝能以礼屈身降尊平等对待严光。7 “不事王侯”句:语见易蛊卦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孔颖达正义:“不复以世事为心,不系累于职位,故不承事王侯,但自尊高慕尚其清虚之事,故云高尚其事也。”8 以: 。之: 。9 “在屯之初九”三句:易屯初九
9、象辞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孔颖达正义:“贵谓阳也,贱谓阴也。言初九之阳在三阴之下,是以贵下贱既能以贵下贱,所以大得民心也。”10 微: 。11 遂: 。12 廉:不苟取。13 立:指立志。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14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儒家礼教。15 奠:谓置祭品祭祀。16 祠事:祭礼,祭祀之事。17 苍苍:茫无边际。18 泱泱:水深广貌。【材料二】范文正荒政沈括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
10、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佛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梦溪笔谈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材料一(2)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材料二8.请对比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中严光的忧乐精神与范文正荒政中范仲淹的
11、忧乐精神,并分析两者在个人操守与社会责任方面的异同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6分)【材料三】潇洒桐庐郡十绝范仲淹潇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潇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潇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潇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潇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潇洒桐庐郡,清潭百丈余。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潇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香一炷,欲老悟黄庭。潇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叫来?注这是一组
12、讴歌桐庐郡山水风光的诗,由十首绝句组成。9.有学者认为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是典型的“歌诗”,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理由。(6分)提示:可结合初中课内所学的诗经知识及本组诗的特点说明理由。题组三有井水处有柳词,有华人处有金庸(20分)【材料一】每个人心中潜藏着武侠梦想:有人渴望仗剑闯天涯,践行正义;有人希冀成为武林领袖,统领群雄;还有人期盼获得独门武学秘诀,成就一代豪侠伟业。金庸的作品充分满足了大众对武侠世界的种种憧憬,书中描绘了忠诚勇敢的侠士,波澜壮阔的江湖传说,并深深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家国大义。今年3月10日,正值金庸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我们赞颂这位武侠巨擘:“侠之大者,百年金庸!”为纪念金庸
13、先生,浙江文学馆在其百岁诞辰时特设纪念展览,旨在怀念金庸先生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并创新发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自去年十月开馆以来,此纪念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纷至沓来。有的观众沉浸在各类展品中,细览金庸先生的手稿原件、珍稀图书版本及珍贵历史照片。部分家长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双手互搏术”、“弯弓射雕”、“神雕重剑”等互动环节,拍照留念,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圆了自己的武侠梦。这次展览不仅首度展出多件稀世珍品,更通过“心系故土之情”、“笔下江湖传奇”、“铁肩担道义之风骨”、“始终少年之心”四大主题区域,全面回顾了金庸先生的职业生涯、创作历程及其作品对流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生动展现了他一生赤诚如
14、初的炽热情怀。时光荏苒,本纪念特展即将步入尾声,计划在今年2月底结束展出并正式闭幕。(改编自浙江文学馆相关文章)10.为材料一拟写一则概括性较强的标题。(4分)【材料二】在他的作品里,侠义不再是单纯的哥们义气和除暴安良。金庸曾借用郭靖讲出: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金庸小说的背景,多在王朝更迭碰撞之时,如宋辽对峙、宋元交替、明清更迭。从他的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出山,到最后一本鹿鼎记杀青,迎难而上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家国情深的侠义之士接续不绝。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在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的英雄主角上体现得最为酣畅淋漓。他曾出过
15、一本书,叫论祖国问题,署名黄爱华。笔名的言下之意是:我是黄种人,我爱中华。围绕金庸,武侠文体的雅或俗,学术知识的深或浅,偶有争议,但在大节大义上,他光明磊落,和祖国同心同德,和人民心心相印,和他创造的英雄人物的所作所为高度一致,是无可挑剔的。我们既要记得妙笔生花的小说巨匠金庸,也要记得那个激扬文字的报人查良镛,要去细细品味他小说和社论中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这才是真正完整的他。金庸一生都惦记家国故园,他曾写到: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书剑恩仇录里的海宁潮,射雕英雄传中的烟雨楼,倚天屠龙记里的六和塔,笑傲江湖中的孤山梅庄,都是他惦念故乡的风物影射。正因浓厚
16、的故土情结,他在1999年,才会以75岁高龄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来家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作品已然成为经典,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时光越是流逝,其作品里的家国情怀便会愈加耀眼,值得每一代人珍重和景仰。(改编自浙江宣传为何念金庸:江湖之上是家国)【材料三】杏花春雨江南,书中乡愁几度。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江南的故乡便是“文学原乡”。他曾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抗战胜利后,21岁的金庸回到家乡浙江,并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后来又考到上海大公报任翻
17、译,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种种经历,或许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他,因而成就了“身无分文闯香江”的传奇。两年后的春天,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需要一名翻译,于是金庸接受委派,前往香港工作。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新词叫“人生密度”,金庸的前24年,历经国仇家恨、壮志未酬,乡愁烙印成了他武侠写作中的一大情感基调。对于少年金庸来说,乡愁是一枚枚离别的邮票。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免不了叹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来,乡愁是一张厚厚的报纸。金庸,这个名字家喻户晓,黄发垂髫大抵都能说上两本他的武侠小说以作谈资;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或是
18、记住的人大概就相对少些。1955年,查良镛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使用笔名金庸,金庸,由“镛”字拆分而来,此后这个名字便随着他的武侠小说,火遍大江南北。有人说,金庸用一支笔创造了两个奇迹: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以政论闻名于当时,其创办的明报可以说是香港舆论界、新闻界真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这位后世眼中的武侠小说家,在当时真真正正担起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金庸以武侠之笔,写华夏精神,讲中国故事。骨子里多年孕育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藉,是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香江浪奔浪流,逝水滔滔五年。家国辉光日新,故乡风物依旧。(改编自浙江
19、宣传有一种乡愁叫金庸)11.内容概括题: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述金庸作品中的侠义观及其表现。(4分)12.艺术欣赏题:依据材料三,分析金庸笔下的江南故乡如何影响了他的武侠创作?(4分)13.思想探究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如何理解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其现实生活中“为国为民”的言行是一致的?(4分)14.假如你可以和金庸或者金庸笔下一个人物对话,你会和谁聊天?为什么。并请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对话问题。(4分)题组四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10分)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鲁迅的某篇“名文”、某个“金句”就会登上热榜,并迅速衍生出有趣的“鲁迅体”。有人说,鲁迅大抵是更红了,满眼都是他的风格,这里是
20、他的文字,那里也是他的文字;有人说,每次重读鲁迅,成长的困惑似乎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也有人说,二十年后才真正明白,课本里鲁迅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头衔有多么恰如其分。年轻人涵泳在鲁迅的文字之流、思想之潮里,平凡的生活由此增添了一抹热烈。1919年深冬的黄昏,暮色苍茫、朔风阵阵,鲁迅带着母亲、三弟周建人等人和行李,匆匆赶到绍兴西郭门外乘夜航船离乡赴京。他在故乡中回忆,“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这只乌篷船,曾载他看过五猖会、社戏,也曾带他到南京求学。在他的笔下,乌篷船已化为家乡的一串记忆符号。有人说,忆江南,最忆白墙青瓦乌篷船。今日就让我
21、们一道随乌篷摇摆,去品味水乡的故事。一抹淡淡的乡愁的乌篷船:虽然很多乌篷船已退出历史舞台,搁浅在高高低低的水湾里,但它依然是不少绍兴人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像柯灵每当听到淙淙雨声,便会记起故乡的乌篷船;而蔡元培晚年回忆往昔,总爱提起清末坐着乌篷船赴杭赶考的故事。作为东方水乡文化的典型,乌篷船交融于这一方水土,承载了无限的张力,让历代作家、文人的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空间之中,荡漾着水乡灵动浪漫的诗情。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周家兄弟的作品,长兄迅哥儿的笔端几乎凡诉儿时必言船,更是将“坐着乌篷船去看社戏”的片段深深刻进了人们的记忆里。弟弟周作人还专门为乌篷船写了篇散文,他对友人说:“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
22、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水乡的桥同样镌刻着乡愁与记忆。桥是水乡道路的一部分,是水乡人家日以为常的生活元素。因其恒久矗立的姿态,往往成为游子记忆中鲜明的坐标,一头连着故乡,一头通向远方。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走过三味书屋门前,三块石板铺成的普通小石桥,让鲁迅走进了求知的学堂,也让今天的我们走进了鲁迅记忆中的童年。当“鲁迅体”的特色被激发,当精神延伸到了年轻人的创造力上,于是鲁迅也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方式“回归”到青年们
23、之间。正如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改编自浙江宣传乌篷船之忆绍兴的桥年轻人为啥爱上“鲁迅体”)15.阅读上述关于鲁迅的材料后,有同学想深度探究朝花夕拾,现在请结合文本内容,回答问题。(10分)(1)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借乌篷船这一意象来勾勒故乡风貌和童年回忆。请从朝花夕拾中找出一处与乌篷船相关的描述,并分析这一意象在鲁迅回忆往事时所起的作用。(3分)(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对水乡桥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地理标志,更寓含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和人生的深沉思考。请举例说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某一章节中对桥的描写,并阐述该描写所蕴含的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浙江省 中考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