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
2、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
3、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
4、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
5、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
6、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
7、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
8、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9、。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灵魂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去壳
10、后的籽实。国人见面,开口便是“吃了吗?”可见,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在“民以食为天”的历朝历代,米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也正因为此,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对稻米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沉。左传哀公十三年孔颖达正义:“食以稻为粱为贵。”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遭受贬谪
11、、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870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越过溪桥,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啻是中国,国外也有对稻米一往情深的诗人。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热,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我的爱也成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亲爱的,就是收割的人!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的高度,足见稻米在他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国外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
12、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秧苗分蘖、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立秋、处暑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匐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吗?我对大米的深情,始于记事之日。我虽生在江南水乡,但在儿时的记忆中,因地少人多,收成不丰,很少能敞开肚子吃米饭。一家六口人每年四百斤不到的大米口粮,母亲精打细算着食用。平时以麦粞、大米混杂的麦粞米饭为主食,且时不时地把沉积在麦粞下面的米饭挖出来,给生病的孩子或奶奶吃。仅在逢年过节、亲戚登门或生病时,才能吃上纯
13、米饭。那不软不硬、酥酥绵绵、喷香爽口的米饭,溢着晶莹的油光,裹着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可惜只能吃一碗。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有一个大大的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年岁渐长,我干过拔秧、插秧、除草、割稻、脱粒等农活。因而,知道每一粒大米背后的辛苦。尊重每一粒米,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但凡见人糟践粮食,内心便涌现出心绞般的疼痛。多少年来,米饭让我历尽生活艰辛,览尽世事沧桑。每次见到米饭,我便会浮想联翩,眼前呈现一片风吹稻浪的景象。继而,悄然化身为一株站立的稻子,在万物澄静中,满心欢喜,随风摇曳。在我心底,米饭的香,是沉厚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是万千命运绽放的馥郁芬芳。岁月
14、不居,时节若流。如今,生活变好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少了荣耀,成了贱货。尽管种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陆续开发出了不少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柔软爽滑的绿色、有机大米,但因收益低,职业农民都倾向于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多数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人,以不吃米饭为时尚,只吃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眼中,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水源流入土壤,沃野铺满金黄。”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意,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换言之,一个没有看见米生长的人,是没有家园意识的。一
15、个有家园意识的人,当他再也看不见米的生长,他的内心是恐慌的。“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取材于丁东的同名散文)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爱也成熟了成熟:发展到热烈痴迷的程度B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转身:变化,转变C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敌人:互相仇视的对象D绮梦般的诗意诗意:给人以美感的意境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米与人类历史上政权的存续与消亡紧密相关。B大米的生长过程与其他粮食相比更加艰难。C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因为曾经的生活遭遇,“我”尊重每一粒米。8
16、根据3、4段,简要概括不同的人围绕稻米抒写了哪些感情。9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二段画线句“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
17、:“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节选自刘子,有删改)材料二: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
18、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注】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
19、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委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
20、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
21、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精卫夏完淳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注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22、。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1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2)永遇乐京口北固享怀古中“,”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句“”彰显田园之乐,张孝
23、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语“”尽抒沉醉之意。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河北省 部分 示范性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