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保定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保定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保定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保定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石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
2、流传范围。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
3、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
4、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材料二: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
5、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绸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或“玉石丝绸之路”。 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
6、。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廊,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
7、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利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
8、,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
9、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国”改为“国”字的理由。(4分)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
10、一: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节选自
11、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材料二: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像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美。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香草山花,随时可以掇拾。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雨、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
12、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转到那个想像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子去了。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整齐清洁。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兜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
13、,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绅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戚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贵,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当然的。我还亲自赶
14、过!那是我一个亲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
15、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命”。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个特别蛮悍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湘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遭遇过一
16、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B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C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
17、人初进湘西所见形成呼应。D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B句子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C句子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D句子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8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4分)误解纠正理由湘西土匪多。路面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
18、。 只是一种流传多年的传说。当地人蛮悍愚蠢。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
19、有畦,瓜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井田)经界。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今为国者多无要。其君惛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
20、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媵、蚼蠋亦大矣。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见言谈游士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则必避农。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注】木铎:木制的铃。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21、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种谷A必杂五种B以备C灾害D田中E不得F有树G用H妨五谷。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平定的意思,与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意思相同。B说,说法的意思,与五石之“客得之,以说吴王”中的“说”意思不同。C之,到去的意思,与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D进,指激励上进,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中的“进”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描述了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的盛况:他们能根据百姓的特点,让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
22、在朝在野都能正常运转。B材料一介绍了农家种田、树桑、养殖等诸事的相关要领,强调勤奋耕耘,鼓励百姓们在田间投入心力,对井田制的模式及意义进行了概述。C材料一提出“使民以时”的观点,督促百姓收获时要抓紧时间,也暗示统治者不要妨害农时,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立意相似。D材料二开头部分对一些没有掌握治国要领的统治者进行批判,认为他们没有抓住管理国家的关键,并指出了民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对百姓提出警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人振木铎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2)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14两则材料都提到使百姓安心耕作问题,其侧重点又有不同,请就此简要概述
23、。(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倦寻芳 饯周纠定夫吴文英暮帆挂雨,冰岸飞梅,春思零乱。送客将归,偏是故宫离苑。醉酒曾同凉月舞,寻芳还隔红尘面。去难留,怅芙蓉路窄,绿杨天远。便系马、莺边清晓,烟草晴花,沙润香软。烂锦年华,谁念故人游倦。寒食相思堤上路,行云应在孤山畔。寄新吟,莫空回、五湖春雁。【注】周纠,字定夫,作者友人。孤山,在杭州西湖一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作者饯别友人的词,友人将远去杭州,作者不免思绪纷繁,感慨良多。B开头用“飞”字写早春时节梅花飞舞,勾引出作者离别之时零乱的伤春之思。C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邢台 保定市 2024 届高三一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5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