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新高考专用)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新高考专用)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新高考专用)一、现代文阅读(19分)(2223下温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
2、任作出回答。在这里,我愿谈几点看法。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
3、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创造了人
4、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幻觉。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社会成员不会天然对某个政治思想具有认同感与信任感,共识合法性的建构必须在成员中进行话语的输出与沟通,只有“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群众
5、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的支配权,控制着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
6、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加以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了迫切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用中国实践建构中国话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摘编自艾四林、陈钿
7、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都充满艰辛,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必须直面一系列现代化之问。B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否走得通,关键是要看人民的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坚持。C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D当今中国依然面临国际舆论挑战,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传播上有主导权,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还未形成强影响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8、析能力。C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错。原文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外化表征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故选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化不仅关注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平问题等内容。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C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的动员必定需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上。D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形象的“他塑”和“自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错。原文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成为自由的人。故选B。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B毛泽东曾提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C习近平主席在二零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D习近平说:“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10、。A.表明要同舟共济。B.表达了独立自主和借助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C.体现了“人民性”特点。D.表明国际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故选C。42022年5月19日举行的中巴建交25周年招待会上,中国驻巴哈马大使戴庆利代表中国驻巴大使馆向巴外交部部长赠送了精美的洛阳牡丹瓷。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4分)【答案】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11、,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可知,选择国际社会熟悉的“牡丹花”“瓷器”等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易于传播中国声音。根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可知,向他国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自塑”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根据“尊重
12、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可知,“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5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从理论层面保障人民大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凝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形成认同感和信任感。掌握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自塑”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友好的形象,让西方对我恶意抹黑、歪曲的论调难以传播。(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13、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可知,从理论层面保障人民大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
14、可知,凝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形成认同感和信任感。根据“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可知,掌握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自塑”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友好的形象,让西方对我恶意抹黑、歪曲的论调难以传播。二、现代文阅读(16分)(2223下汕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沈从文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
15、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苗起。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辰河中部一个腰站。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
16、查税”。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轻时两手空空的,
17、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轻,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佚,全毁了。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
18、,而且发了人。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坟。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七月中元节,作佛事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镍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九月重阳登高,必用
19、紫芽姜焖鸭子野餐。冬天冬蛰,在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
20、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像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当天就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其时有个开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祠堂造好后要
21、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祠堂人。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
22、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错。文中写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是突出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故选B。7根据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
23、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错。原文第四段“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据此看出,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
24、有差别。故选A。8本文节选自长河,作者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原文“这些地
25、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
26、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据此可分析出“常”体现在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原文“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
27、、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据此可分析出,“变”体现在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9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本文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
28、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描写湘西的风景人情中叙述故事,本文写宽阔的大河从一大片火红的橘子园旁缓缓流过,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稍回来外乡说不完的新鲜事,带出去吕家坪人岁岁年年的期望与,同时写勤劳稳重的橘子园主人长顺,将农家生活娓娓道来,描绘了这一户平常人家在大环境动荡时的沉浮,讲述了特殊环境里中国农民的喜怒
29、哀乐。据此可分析出,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可见,本文淡化情节,结构松散,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文“这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滕长顺两相对照。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头发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据此看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可见,本文虚化人物,重在写意,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文中“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
30、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青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因为年纪青,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据此分析出,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可见,本文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
31、,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文中橘柚之花的诗意化描写如“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热闹的码头场景如“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淳朴善良的民风如“这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人情风俗都简直不相同。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如“两夫妇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
32、,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当家的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等,据此分析出,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田园牧歌的浪漫意境,可见,本文强化环境,营造意境,体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的特点。三、文言文阅读(20分)(2324上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
33、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
34、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B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
35、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C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D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不生粟之国”是偏正结构,“之”是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结
36、构一致,内容相对,“霸”是“粟生而死者”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粟也者”“民之所归也”是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故选A。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B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C“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D“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
37、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歉。B.正确。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B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C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
38、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D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答案】(1)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
39、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2)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每处1分,外加句意1分)(2)“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每处1分)14根据选文,概括舜三次率民迁徙都取得了什么成就。(3分)【答案】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可知,舜第一次率
40、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参考译文:凡是从事农业的人,按月算往往收入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上面征税却急迫,又不根据时节,农民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满足国家税收。耕田锄草都有季节性,而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加倍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秋天(从农民手中)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 (给农民)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加倍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负担的劳役,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加倍的高利贷了。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
41、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是粮食生长成熟的好地方,四季都可以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生产粮食两百石。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收入均衡。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奸巧之事不发生人民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
42、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舜没有采用严厉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随他。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且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甚至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
43、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坚决执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做到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就不一定能做到稳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2223下山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
44、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以续其帝。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王莽: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佐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一“赠”字吸引读者,告诉人们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
45、,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D本诗表面是在谈“辨真伪”的道理,实则抒发了对自己和友人元稹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感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错。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意在表明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故选C。16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诗人通过“试玉”“辨
46、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据此分析出,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
47、材须待七年期。”说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据此分析出,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据此分析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7(2223下武汉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灯有味似儿时”蕴含陆游对儿时读书的回忆;书愤中“ , ”两句是他对抗金历史的追忆。(2)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樽是古代盛酒器具,古人常以之代酒,如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一尊还酹江月”表示祭奠,在赤壁赋中用“ ”表示朋友相邀对饮。【答案】(每空1分)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举匏樽以相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洲、散、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