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6)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6)含答案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模拟卷(6)(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本题8分)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诗文名句。中华文化精深广博,晋代陆机文赋中曾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士别三日,_”,表示学习进步一日千里;“_,寒光照铁衣”,展现战场环境艰苦恶劣;“我亦无他,_”,揭示道理,熟记于心。诗歌是中
2、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世间百味:我们能从“_,明月来相照”中,感受王维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能从“_,_ (春夜洛城闻笛)”和“故园东望路漫漫,_”中,感知李白、岑参漂泊在外的无尽乡思;还能从“杨花榆荚无才思,_”中,感悟草木对春将逝去的留恋之情。2(本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家国情怀亘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愈变愈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 ,以己之力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他(她)所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妇r皆知。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
3、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1)(2分)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写出拼音对应的汉字。亘( )古不变妇r( )皆知(2)(2分)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鞠躬尽瘁B锲而不舍C当之无愧D锋芒毕露(3)(2分)语段中划“”的“从”“因为”“都”“英雄”这四个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连词介词副词名词B介词连词副词名词C连词名词介词代词D介词副词代词连词(4)(4分)小盐和小齐读了木兰诗之后,决定通过想象演绎一段木兰的战场生活,展示中华儿女的战斗精神,他们一起拟写课剧本第一稿,文稿部分摘录如下:环境:风悲日曛,战旗猎猎,刀光剑影。(木兰
4、跃上战马,挺剑疾奔。此刻将军正被敌军包围,木兰冲进重围,奋力打退敌军。)将军(大喊):壮士英勇,多谢救命之恩!木兰(跳下战马扶住将军):卿不必言谢,杀敌卫国本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将军(悲叹):征战多年,总想国泰民安早日回家团聚,可恨有人屡屡挑起事端燃起硝烟。木兰(悲壮地):一朝辞别爷娘,就已经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希望我的热血可以换来家国安宁!一时间,两人都陷入了沉默,只闻山河呜咽你阅读了这段文字后,告诉他们“卿”的称呼是用错的,因为“卿”是 _ 的称呼。小齐不能确定“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是否用对了,请说出你的观点: _。小盐认为“只闻山河呜咽”这种抒情方式似曾相识,小齐认为它同下面的 _句一样,
5、理由是 _。抒情方式:A我们祖国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B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3(本题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ABCD4(本题5分)班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1)(3分)【读图】观察下面这
6、幅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_(2)(2分)【拓展】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00后”孝顺观有了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_二、阅读理解(共45分)(一)、古诗文阅读。(本题18分)【甲】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
7、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注: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吟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
8、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注:朝雊(g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因驮黄檗(b)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做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5(3分)小江在读【甲】诗时,因书籍沾污,诗中处有个字不清晰。请你为小江选择合适的字,并说明理由。空只我选_(填序号),理由是:_6(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故山殊可过( )(2)辄便往山中( )(3)与山僧饭讫而去( ) (4)白鸥矫翼( )7(2分)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夜登
9、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8(4分)翻译句子。(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_(2)然是中有深趣矣!_9(5分)王维在写给张少府的诗和给裴迪的书信中都有怎样的内蕴?请结合内容阐述。_(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18分)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家有幽兰秦和元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这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唰”
10、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挤进来,阳光吻在花叶之上。兰花微笑着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挂满盏盏小灯笼,照着前进的
11、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
12、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正气也;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董必武同志诗云“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就是养气。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躯,
13、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我与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14、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0(4分)请细读文章第(3)-(14)段,根据提示梳理有关情节。寻兰_挖兰_赏兰11(3分)“幽兰是我的好朋友”,疫情期间给了“我”哪些“心灵慰藉”?12(6分)品析语言。(1)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挤进来,阳光吻在花叶之上。兰花微笑着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从修辞的角度)_(2)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
15、泉溪。(从词语运用的角度)_13(5分)请联系全文谈一谈对“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这句话的理解。_(三)、名著阅读(本题9分)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下列小题。独角鲸似乎一动不动地待着。也许,它游了一天,现在睡着了?任由波涛的颠簸?这可是个大好时机,法拉格特舰长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舰长下达了命令。“亚伯拉罕林肯”号谨慎地缓缓靠近,以免惊动了对手。在海上,趁鲸鱼熟睡而将其捕获是常有的事。内德兰德就曾不止一次地捕捉熟睡的鲸鱼。这个加拿大人现在又攀上艏斜桅支索,待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舰船悄悄地接近那头动物,在距离它两链处关机,依靠余速滑行着。全船的人都屏声敛息,甲板
16、上一片沉寂。离那炽热的光源一百米时,那亮光更加强烈,刺得大家的眼睛都睁不开。这时候,我正伏在艏楼的护舱板上,看着下方内德兰德正一手钩着斜桅杆前的支索,一手举着他那极其锐利的捕鲸叉。他与那头静止不动的动物相距不到二十尺。突然,他胳膊一甩,捕鲸叉扔了出去。只听见那捕鲸叉像是碰到了坚硬的物体,发出清脆的响声。电光突然熄灭,两股巨大的水柱像龙卷风似的直射“亚伯拉罕林肯”号甲板。人们被冲得前仰后翻,缆绳也被冲断。在这可怕的水柱冲击下,我被从护舱板上冲了下去,还没来得及抓住什么东西,就被冲进了大海。14(3分)根据相关知识填空。“亚伯拉罕林肯”舰船的国籍是:_;文中“我”的名字是:_;文中的“独角鲸”实际
17、上是:_。15(3分)选段中画线的句子“全船的人都屏声敛息,甲板上一片沉寂。”有什么作用?_16(3分)请结合海底两万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说“我”被冲进大海后的情况。_三、作文17(本题50分)写作。只要用心地去看、去听、去想,我们就能在山川溪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中得到心灵的共鸣,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阅读写作中获得做人的启迪。请以“我与_在一起”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自选一个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参考答案1即更刮目相待朔气传金柝惟手熟尔深林人不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双袖龙钟泪不干惟解漫天作雪飞【详解】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
18、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朔、柝、熟、闻、柳、袖”这几个字的写法。2(1) gn孺(2)D(3)B(4) 古代君王对大臣; 对的,马革裹尸表示战死在沙场上,木兰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可以使用; B; 都是借景抒情或者是间接抒情【详解】(1)本题考查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亘gn,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r孺,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2)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A鞠躬尽瘁:比喻不辞劳苦、奋斗终生、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锲而不舍:
19、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选D。(3)本题考查词性的判断。“从无数磨难中觉醒”,“从”与“磨难”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觉醒”,是介词;“因为”连接“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愈变愈强”和“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表示原因,是连词;“都”从范围上对后面的动词“是”进行限制,是副词;“英雄”是“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的人的名称,是名词;故选B。(4)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马革裹尸:指在战场
20、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用来形容木兰做好战死疆场的准备,使用正确。“只闻山河呜咽”这里用了间接抒情,用“山河呜咽”来表达对国家沦陷的无奈与忧伤。“我们祖国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句话是直接抒情。“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这句话是间接抒情。用白桦树的呻吟,表达了对国家苦难命运的无奈与忧伤。因此选B,都是间接抒情。3A【详解】本题考查排序与衔接。阅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讲传统文化。句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传统文化”,应为首句;句紧接着提出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之后;句由世界范围缩小到中国,在之后;句是关于
21、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之后;句是对句中问题的评价,在之后。因此,正确排序为:;故选A。4(1)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2)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与父母平等相处;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听父母的话,但顺从有度;表达感情的方式活泼、有创意等。【详解】(1)本题考查描述漫画内容。描述时要根据画面内容,按图片绘画顺序依次完整描述,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内容完整,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画面上有三个人,在画面右边,有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手上拿着一把扇子,一只脚踩在地上,一只脚放在装了水的盆子里,在椅
22、背上还挂着拐杖;在画面的中间,一个中年男子正蹲着给右边的老人洗脚;在画面的左边,一个站着的小孩正给中间的男子擦着背。(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材料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A“写小卡片”“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表明“00后”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活泼,方式更多更有创意,也更加勇敢直接;B“认为孝和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表明“00后”具有主动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愿意倾听父母的观点,但顺从有度,认为对父母的服从是有原则的;C认为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可以是聊明星八卦,这样可以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表明“00后”,
23、懂得感恩,能体谅父母。5示例:我选 理由是:“空”是徒然之意,写出了诗人曾经追求的梦想,曾经的豪情壮志,一切都成空,更能表现诗人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隐痛。 6很就离开举 7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8(1)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2)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9答案示例1:都表达了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甲诗中写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肯定;乙文中王维想象了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其对隐居
24、生活的喜爱。答案示例2:都寄予了王维希望朋友和自己寄情山水的想法。甲诗中先写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再运用渔歌的典故,邀请张少府与自己一起寄情山水,归隐山林;乙文中王维用想象中的大好春光召唤裴迪,邀请他一起来辋川欣赏美景。【解析】5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空:副词。徒然;白白地。只:单个的;极少的。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张少府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结合“自顾无长策”的内容可知,选择“空”字为佳。“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意思是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空”是徒然之意,“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
25、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更能表现诗人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隐痛。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殊:很;(2)句意为:就自行到山中。辄:就;(3)句意为: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去:离开;(4)句意为: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矫:举。7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
26、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微波荡漾,和水中有月影一同上下动荡。“夜登华子岗”点明时间和事件,应断开;“辋水沦涟”“与月上下”是并列关系,描绘出看到的景象,中间应断开。据此断句为: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寒山远火,寒山中远远的灯火;明灭,忽明忽暗;林外,在林外(看得很清楚)。(2)句重点词语:是,这;中,其中;深趣,很深的旨趣。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甲诗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思是宽解衣带对着松风
27、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追求和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乙文中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是写对裴迪的思念,这是信的本旨,目的是引起对方来同游故山的兴趣。文中“深趣”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醉情山水,身居其中,其乐无穷;也可理解为作者厌恶官场,意欲归隐之意。最后一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
28、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邀请朋友来山中游玩,委婉地提出希望他也像自己一样归隐山林,淡泊名利。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
29、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10遇兰栽兰 11(1)教“我”耐得住寂寞,帮“我”置换心境而气定神闲;(2)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3)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意思对即可)
30、 12(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挤”将春光人格化,“吻”将阳光人格化,“微笑”又将兰花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神态,突出它们生命的活力,表达“我”看到兰花盛开时内心的惊喜。(2)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句中“溯上”“爬”“攀”“探”“跨”几个连续的动词,不仅写出“我”寻兰的艰难,也突出“我”寻兰的迫不及待,传达出“我”对兰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13内容上:表层写兰花开了,自然的春天来了;深层暗指兰花用它特有的秉性特质和情操品质,鼓励国民以勇气和力量战胜疫情,迎来祖国美好的明天。结构上:由花及人,深化主旨,升华主题。【解析】10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题干“寻兰”的提示,找到段“在一处
31、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可概括为:遇兰;(2)根据题干“挖兰”的提示,找到段“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可概括为:栽兰。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段“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可概括为:教“我”耐得住寂寞,帮“我”置换心境而气定神闲;根据段“兰花不择地势
32、,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可概括为: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根据段“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可概括为: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根据段“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挤进来,阳光吻在花叶之上。兰花微笑着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中的“挤”“吻”“微笑”等分别将春光、阳光、兰花等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神态,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33、地写出了春天生命的活力,表达了“我”看到兰花盛开时内心的惊喜之情。(2)要求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根据段“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句中的“溯上”“爬”“攀”“探”“跨”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山的情态,结合段“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可知,突出了“我”寻兰的迫不及待,蕴含着“我”对兰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13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理解。内容上,结合第段“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可知,段“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34、!”中的“兰花开了”指出兰花开放,大地春回,明媚的春季来了。再结合第段“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可知,“兰花开了”又暗示了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克难下,必将战胜疾情,祖国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升华了主题。结构上,根据位置,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开头写兰花目的表示盼“春”来,“我心里想着:兰花开了,春天应该也就来了。”最后一段写“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以“春”来总结全文,呼应前文。14美国阿罗纳克斯潜艇 15一方面是保持安静,以免惊醒那头“独角鲸”,另一方面也渲染了战斗即将打响前
35、的紧张的气氛。 16我被水柱冲下大海以后,与我的仆人相互合作,奋力挣扎,正当我精疲力竭即将沉到海底的时候,被加拿大人拉到潜艇的背上,天亮以后被潜艇里的人挟持到潜艇里,从此开始了环海旅行。【分析】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14考查名著人物和事物的识记。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对故事情节有所熟悉。这部分讲的是法拉格特舰长捕捉独角鲸。在这之前,我(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阿罗纳克斯)认为,怪物是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
36、“独角鲸”美国海军部组织了一艘名为亚伯拉罕林肯号的快速驱逐舰,准备去清除“怪物”我应邀随行。“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一艘装有冲角的高速度的二级战舰;“独角鲸”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15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分析。前文说靠近这“动物”时是悄悄的,说明怕惊动“动物”,全员保持屏声敛息也是如此,因为“独角兽”力量惊人,所以捕捉它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据此作答。16考查对名著的故事情节的了解。答此题,要熟读原著,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这部分情节是:当林肯号向独角鲸发起进攻时,独角鲸却突然熄灭电光,向林肯号喷射大水林肯号遭遇了灭顶之灾。我被抛入海里,与
37、孔塞伊在海中相依为命。正当筋疲力尽就要沉入海底时,被躲在独角鲸背上的内德兰德拉出水面。内德说,这怪物不是鲸,是钢制的。我这才断定它是一艘潜水艇。我们在艇顶苟延残喘。天亮时,艇盖掀开,八个壮汉出来,把我们拖进艇里去。17参考例文我与书在一起“当你需要帮助时,书会伸出援助之手;当你感到痛苦时,书会为你抚平伤口;当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时,书犹如一座灯塔,为你指明航程。这是我写在自己读书笔记上的一段话,因为我深深地喜爱读书。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读书的。上小学时的我,就是最头疼读书的一个。每次捧起书,看着那毫无生气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后来,我是怎样喜欢上读书的呢?这得从一节语
38、文活动课说起。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活动课要搞成语接龙游戏。“气象万千”“千军万马”同学们一个个都顺利地过了关。轮到我了,我的脑子嗡嗡直响,同学们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后面的同学急得直跺脚。“马,马大哈!”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冲口而出,直到同学们都哄堂大笑,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笑话。我又羞又恼,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脑袋说:“没关系,以后要多读书,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好多好多的知识。渐渐地。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祈祷,为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而流泪,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折服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
39、海洋中了,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中失利。我透过模糊的泪水,看到了书架上的那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激起了我的勇气,一股力量瞬间注入我的体内。我重新打开试卷,认真分析了错题,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像保尔一样,做一个人生的强者!”终于,我在期末考试中一举夺魁。这,都是读书给我的智慧和力量呀!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乐趣。我与书在一起的日子,真好!【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先确定在一起的对象是什么。联系引导语中的“山川溪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中”可知,这个对象可以来自大自然。如:我与小草在一起、我与高山在一起、我与明月在一起等。“衣食住行、待人接物、阅读写作中”提示学生,可以从自身学习与生活中选择对象。如:我与阅读在一起、我与家人在一丐、我与朋友在一起等。通过记录“在一起”的过程,表现这一对象对“我”心路历程的影响,写出真情实感。选材构思:写作的对象是“我与”,写作内容的重点是“在一起”,即我与在一起的经历。如补题为“我与书在一起”,可按时间顺序行文,写自己初次接触书、爱上读书、与书相伴、如今与阅读不可分离的过程。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热爱以及书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又如,补题为“我与高山在一起”,写自己暑假出去游泳,在与高山的接触过程中,感受到山的宽厚与沉稳,性格与心志受到影响。文题带有明显的叙事性,所以文体应选择记叙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