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3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第1课鸦片战争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背景国内: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国际: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对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不利局面。(2) 走私鸦片目的:为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局面。(3)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摧残鸦片吸食者的体质;官员、士兵吸食鸦片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二)林则徐禁烟(1)背景: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2)过程开始: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
2、鸦片。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3)意义: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直接原因(导火索):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具体表现为: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政治上:清朝统治的腐朽日益暴露;军事上:装备陈旧,营务废驰;财政上:国库亏空,入不敷出;思想上:闭目塞听,愚昧无知。(2)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3)民族英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虎门炮台抗英,
3、壮烈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抗英牺牲。(4)结果:1842年8月,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5)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客观原因:中国经济落后,旧式武器抵挡不住英军的新式的步枪和大炮。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时间: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2)内容: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4)其他条约虎门条约(1843年
4、):英国从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5)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1) 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索):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2)
5、时间:1856年10月一1860年10月年(3)侵略者:英法联军;英军(1856)英法联军(1857-1858)(4)签订条约:天津条约时间: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补充:在随后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攻入北京,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2)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1860年,清政府签
6、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2)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平方千米领土。相关条约:中俄1858瑷珲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三、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背景:鸦
7、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2)准备: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两年多就发展会众两千多人。(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4)永安建制:1851年9月,攻克永安,洪秀全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组织。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东王节制诸王。二、定都天京(1)定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
8、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3)军事上全盛:1853年-1856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但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三、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原因: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
9、夺利。概况: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2)重建领导集团(洪秀全的挽救措施)政治: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军事:提拔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根本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3)资政新篇提出:由洪仁玕提出;内容: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结果: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性质: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运动失败:1860年,平军遭到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和洋枪队华尔的围攻。1864年,
10、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四、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剿杀。(主要原因)五、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强兵富国。(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3)主张和手段: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4)口号
11、:“自强”“求富”。(5)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6)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裳、张之洞等。(7)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洋务派代表。补充:洋务:一切涉外事务;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的清朝开明官员;洋务运动:洋务派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掀起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二、主要洋务活动1、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1)军事工业、“自强”:19世纪60年代起,安庆内军械所(1861,曾国藩,安徽安庆,最早)、江南制造总局(1865,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最大)、福州船政局(马尾造船厂,1866,左宗棠,福建福州)
12、等(2)民用工业、“求富”、辅助军工:19世纪70年代起,轮船招商局(1873,李鸿章,上海)、开平煤矿(1878,李鸿章,唐山)、湖北织布局(1888,张之洞,湖北武汉)、汉阳铁厂(1890,张之洞,湖北汉阳)等。2、筹建新式海陆军:(1)建立新式陆军: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方式: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影响: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2) 筹建新式海军背景:中国的东南海疆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李鸿章倡议建设近代海防。筹建:从19世纪70年代起;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规模最大)海军。指挥机构:1885年,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3
13、、兴办新式教育:1862年,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传播西学;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三、对洋务运动的相关评价(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2)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3)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4)进步性: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5)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其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
14、走上富强的道路。四、边疆危机1、美、日侵略台湾(1)背景: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东南海疆,美国派兵侵略台湾,失败后转而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2)经过: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武力入侵台湾。(3)结果: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日军撤离台湾。(4)后续发展:1875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自1372年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非法占领、吞并琉球,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清政府拒绝承认;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5)影响: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管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2、收复新疆(1)背景:
15、晚晴西北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中亚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19世纪70年代,俄国占领伊犁地区。(2)结果: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3)成功原因:策略得当,“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人民支持,新疆各组人民配合清军作战。(4)收复伊犁: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但俄国仍割占中国1万国平方千米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5)新疆建省: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6)影响: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3、中法战争(1) 战争经过: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舰突袭清军,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
16、府被迫对法宣战;法军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1885年初,法军直逼中越边境。清军老将冯子材扭转整个战局。(2)结果:不败而败。清政府下令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等。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3)台湾建省:1885年,台湾建立行省。(4)意义:台湾建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驟。1894年,朝鮮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清政
17、府腐败落后。(2)时间:18941895年。(3)名称由来: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4)主要战役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黄海海战: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李鸿章命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制海权丧失。辽东战役:1894年11月,日军登陆辽东半岛,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失陷。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评价: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
18、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其性质是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春;地点:日本马关。(2)具体条款及相应弊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以巨额赔款债务控制中国财政)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势力侵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便于外国资本输出中国)(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三、瓜分中国狂潮(1)契机(三国干涉还辽
19、):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2)概况: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德国:胶州湾沙俄:旅顺和大连法国:广东、广西、云南英国: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势力范围”:德国:山东沙俄:长城以北及新疆法国:广州湾英国:长江流域福建(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各国“势力范围”划定。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得到各国同意。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
20、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4)实质:列强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第6课戊戌变法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春(2)地点:北京(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4)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5)目的: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6)结果:失败。(7)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8)发展: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时务报(梁启超,上海)和国闻报(严复,天津)影响最大。(9)补充: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
21、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发变法通议,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2)时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9月21日结束(3)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思想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仓促逃往海外。(5
22、)评价: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6)补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抗。(2)形成: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形成。(3)性质: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
23、组织。(4)发展: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以“招抚”代替“剿灭”利用义和团,承认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5)斗争: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6)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7)落后性:义和团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年级 上册 历史 重点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