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16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素养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2、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3.二里头遗址为人们了解夏朝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4.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5.西周早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常生活
3、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6.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常态化,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城濮之战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诸侯兼并争霸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发展D.封建制度确立7.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
4、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8.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湖南长沙和衡阳楚国墓中也发现了大量铁农具;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当时()A.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B.南北方经济实力发展平衡C.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世界D.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
5、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各国变法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1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举1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
6、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14.秦朝时期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对这首民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习俗B.反映秦朝百姓修筑万里长城工程的辛劳C.谴责了秦始皇的暴政D.揭示人类发展过程中进步与残酷的统一15.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信平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
7、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16.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17.汉武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汉武帝的主要意图是()A.落实重农抑商的国策B.在全国推广精耕细作C.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D.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基18.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致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
8、出现()A.加速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的形成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19.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乱,东汉政府只能与之妥协。自此西汉中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此事造成东汉时期()A.田庄经济逐步形成B.地方割据势力产生C.小农经济极度衰退D.流民问题不断出现20.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茧丝
9、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10、,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2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跪射武士俑(如上图)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被视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镇馆之宝。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经人工修复的秦俑,是弓弩手形象的
11、生动写照,可作为军事史、政治史史料,帮助我们了解秦始皇实现统一霸业的历史。材料二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讲,就是“重刑”。秦统一以后,更加笃信法家学说,开始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现实矛盾的激化使秦国这个风行万里的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摘编自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1)如需对材料一中的跪射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加以印证,可以参考哪部古代典籍?跪射俑还有哪些方面的史料价值?请举例并简要说明。(6分)(2)请举法家代表人物一例。你认为秦在治理国家时选择哪一统治理论最合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8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
12、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三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其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作用?(2分)(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2分)(4)材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
13、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D项正确。2.答案:C 解析:尧舜禹时期,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是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题干材料“选贤与能”相符,故选C项。3.答案:B 解析:夏朝墓葬中陶制酒器占比例最大,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B项正确。4.答案:D 解析:孝、悌、睦、敬祖等均和宗法关系密切,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被视为罪大恶极意在强调宗法关系和政治是密切结合的,D项正确。5.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
14、族的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故选B项。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争夺霸主的局面,各诸侯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局部统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7.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河北、湖南和辽宁地区分别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大批铁农具,这表明铁农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铁农具大量出土不能证明当时的畜力使用情况,排除A项;当时经
15、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农耕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9.答案:B 解析:商鞅重视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轻视商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说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经济,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县制,排除A项;法治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
16、故排除B项;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故排除D项。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12.答案:C 解析: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故选C项。1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材料
17、无关,均排除。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秦朝无论生男生女都摆脱不了被奴役的命运,谴责了秦始皇在位时期的暴政,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1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步入低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特别是西汉中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山东
18、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A项错误;丝路贸易的开通应该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可知体现了汉武帝对农业的重视,说明他的主要意图是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排除B项;汉武帝的意图是稳定小农经济,而非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1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并使各级官员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故选A项。19.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
19、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导致东汉时期田庄经济逐渐形成,故A项正确;地方割据早已形成,故B项错误;田庄经济和小农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流民问题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20.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说明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残絮积成薄片可用于书写,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造纸术的改进,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造纸术的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反映出“相得益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1)变化:由商朝时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分封
20、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2.(1)典籍:史记。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手工业、军事、社会生活等。举例:通过兵马俑可以了解当时的手工业制作水平和工艺。(2)代表人物:韩非。理论:儒家。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期采用法家思想容易导致暴政。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符合国家的管理需要。23.(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21、。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2)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联系: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4)思想:重农思想。局面:“文景之治”。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A.羌族B.匈奴贵族C.氐族D.女真族2.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交融
22、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B.大运河的开通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考 历史 必修 中外 纲要 上册 期末 复习 10 单元 期中 12 素养 检测 试卷 汇编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