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教学设计(3个课题+1个活动)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教学设计(3个课题+1个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教学设计(3个课题+1个活动)(3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教学设计(3个课题+1个活动)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不仅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物质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形象的图示和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章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材编排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初步建立起微观世界的概念框架,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设计思路在设计分子和原子的教学时,我遵循
2、了“情境导入一新知讲授一实验探究一巩固练习一总结反思”的教学流程。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结合实验现象和多媒体辅助手段,直观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存在与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概念;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接着,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最后,通过课堂总结和反思,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力求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分子和原子
3、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运动性、分子间的间隔以及分子的构成等,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科学探究与实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等。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四、教学重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五、教学难点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目的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活动:生活实例引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花香?”或“为什么水蒸发后看不见了,但水还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多媒体展示: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等图片或视频,展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内探究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目的: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活动: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分子:保持物质
5、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释“保持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含义。分子的特性: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通过比较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量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演示浓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分子间有间隔:通过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如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三、实验探究(约15分钟)目的:通过实
6、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特性。活动:浓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实验步骤:在烧杯A中注入20mL蒸馏水,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在烧杯B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溶液颜色无变化。结论: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从烧杯B中运动到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步骤:用量筒分别量取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观察总体积。实验现象:总体积小于200mL。结论: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四、巩固练习(约10分钟)目的: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及特性的理解。活动:选择题和填空题:设计一
7、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完成。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变化等。自学质疑:自学教材第48页至第49页,时间:3分钟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2、分子(原子)的性质有哪些?从视频可以得知,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图片说明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操纵分子移动原子了思维延伸五、课堂总结(约5分钟)目的: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活动:知识点总结: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性及其关系。强调重点: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
8、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等。倾听、思考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七、教学反思在分子和原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和生动的实验引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然而,在理论讲解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讲解时未能充分结合具体实例和直观展示有关。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利用动画模拟、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构
9、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模型。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提问、个别辅导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此外,我还意识到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效地组织,导致讨论结果不够深入。因此,我将在下次组织类似活动时,提前给予更明确的指导,包括讨论问题的设定、讨论方法的指导以及成果展示的要求等,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总之,这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课题2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
10、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
11、学习化学的基础。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
12、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电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
13、念。难点: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老师: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展示一张物质微观结构的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由许多小球状的东西紧密排列而成的。这些小球状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角原子。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一些猜测,如电子、质子等)老师:非常好,有些同学已经提到了电子和质子,这些都是构成原子的重要部分。但是,原子的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通过示意图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原
14、子的构成及不显电性的原因。实验中的变化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1. 原子结构介绍老师:首先,我们来看这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而原子核本身,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它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原子核带正电,这是因为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而中子则不带电。质子:它们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每个质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它们也位于原子核内,但与质子不同的是,中子不带电。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它们带负电。电子的数量与质子相等,这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2
15、. 关系讲解老师: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看这张表格。(展示表格)原子序数:它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原子序数,这个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如前所述,它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中子数并不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关键因素,但它会影响原子的质量。不同的同位素(即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可能有不同的中子数。电子数:在原子中,电子数总是等于质子数,这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 原子不显电性原因老师: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这是因为原子核内的正电荷(由质子提供)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数量
16、相等且电性相反。它们之间的这种平衡状态,使得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这就像我们玩的磁铁游戏一样,当两个磁铁的N极和S极相对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保持稳定;同样地,原子内的正负电荷也是相互吸引并保持稳定的。三、互动探究(约15分钟)模拟实验老师: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我们现在来进行一个模拟实验。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小球和细线。(分发材料)我们将小球用细线系好,模拟电子;而桌面的某个点可以看作是原子核的位置。请大家尝试用细线将小球(电子)围绕桌面上的某个点(原子核)旋转起来。注意观察电子是如何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老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电
17、子要围绕原子核运动而不是静止不动?如果我们增加或减少电子的数量,原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想象出其他元素原子的结构吗?它们与我们所学的这个原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离子概念的理解。学法提升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构成及其相关概念。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以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的微观世界,也为我们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化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继续探索这个充满
18、奥秘的世界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课堂小结师:最后,请大家注意实验后的清理工作。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并归位;将剩余的药品妥善处理;将实验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六、板书设计原子结构一、原子的基本组成要素 -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 - 中子:不带电荷,位于原子核中 -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旋转 二、科学家对原子的研究 - 道尔顿:原子学说 - 汤姆逊:“面包状”原子模型 - 鲁瑟福:原子核外围围绕着电子的模型七、 教学反思在本次原子结构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设
19、计,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离子形成等核心概念。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过程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并初步掌握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在个别环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20、过展示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历程和成就,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但在这方面,我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教学资源,如引入更多科学史故事和科学家生平介绍,以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展示在本次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抽象的原子结构变得直观易懂。然而,在使用多媒体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容易分心于图片和视频本身,而忽略了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多媒体素材,确保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传达知识信息。实验演示与探究:实验演示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案教学设计3个课题+1个活动 人教版 2024 新版 九年级 上册 化学 第三 单元 物质 构成 奥秘 教案 教学 设计 课题 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