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3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620课教学设计汇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课三 国 鼎 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那么,历史上
2、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武力(战争)。官渡之战。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
3、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答案提示:曹操。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问题探究二】材料三中的战役结果如何? 有何重大意义?答案提示:结果: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意义:官
4、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概况【史料链接】材料一曹操亲率20多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北。材料二刘备从樊城败走夏口,接受诸葛亮联孙抗曹建议,并派诸葛亮东下柴桑说服孙权共抗曹操。材料三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问题探究】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二中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大败曹操? 结合材料三,说出其中蕴含的典故。答案提示:208年。联孙抗曹。火烧赤壁。2.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
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比较【表格归纳】战役时间双方兵力结果作用启示官渡之战200年袁绍10万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骄兵必败曹操3万-4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20多万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孙权刘备约5万【问题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被孙刘联军打败?答案提示: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疾疫困扰;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曹操统一南北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三国的建立及发展1.地图展示地图解读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图片资料】(2)【具体
6、解读】图一: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图二: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图三: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课堂小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中原。在北方,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此后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一心统一全国,带军南下,遭到了南方孙权与刘备两家的联合抵抗,双方在赤壁展开激战,曹操失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曹丕于220年建立魏政权;刘备于221年建立蜀政权;2
7、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板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2.八王之乱。难点: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2.西晋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他闹出的两个笑话家喻户晓。一次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听到园中池塘内蛙声响成一片,他凑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随从们问道:“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一次
8、,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饥荒,饿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晋惠帝奏报此事,谁知晋惠帝竟问道:“他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满朝文武听后错愕无言。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来的肉粥呢?他的无能导致了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气数。那么西晋的灭亡,能够完全归咎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吗?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第17课,探寻西晋灭亡的缘由。新课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图片展示】【具体解读】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河内
9、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西晋的统治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在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经济种种特权的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追逐名利,世风沉沦日下。史载官宦子弟石崇,其“财富丰积,室宇宏丽”。姬妾百数,皆穿金戴翠,华服绮丽,至于吃的、用的无不极尽当时所选,珍宝田舍无数。在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特权
10、阶层利用权势谋私利,攫取社会资源,挥霍社会资源,出现争豪斗富的闹剧丑剧也就在所难免。奢靡之风成为加速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2.八王之乱的原因【史料链接】材料一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惠帝纪材料二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诸王可以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西晋统治腐朽;晋惠帝昏庸无能;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3.八王之乱的影响【史料链接】材料一 (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
11、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材料二 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资治通鉴【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王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4.西晋灭亡【材料链接】材料一西晋政权,对内迁各族,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向他们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材料二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于是中原大乱。316年,
12、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及教训。答案提示:(1)原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了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2)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三、北方各族的内迁【史料连接】材料一材料二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问题探究一】结合地图,说一说西晋时内迁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答案提示:匈奴、鲜卑、羯、氐、羌。【问题探究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13、种现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北方各族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交往。课堂小结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八王之乱”使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族的交融。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民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下灭亡。【板书设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称帝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衰落:八王之乱灭亡:316年,匈奴人灭西晋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
14、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图片:江南风情师生齐读:忆江南(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向我们描绘了风景如画的古代江南,那么,江南地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吧!新课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后,公元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2.统治【史料链接】材料一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世说新语崇礼材料二元帝对王导,以“仲父”相尊。成帝时给王导手诏,用“惶恐
15、言”“顿首”“敬白”,中书作诏则用“敬问”。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政治的特点。答案提示:特点:“王与马,共天下”;依靠大贵族进行统治(门阀政治)。3.北伐【图片链接】【问题探究】“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典故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他有什么愿望?这一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分析原因。答案提示:与“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祖逖,他怀揣着恢复中原的崇高愿望,渡江北伐。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4.繁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
16、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5.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政权更替2.疆域变化3.共同特点(1)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定都,都是偏安的朝廷。(2)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3)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4)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最终灭亡。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史料链接】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译文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17、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问题探究】(1)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时江南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何时?(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答案提示:(1)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2)南朝时江南地区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原因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劳动力、生产技术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先进技术社会环境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地理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民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图片链接】【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
18、所学知识,你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提示:农业:(1)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2)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水碓、水磨广泛使用。(3)围湖造田。手工业:(1)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高。(2)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3)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
19、国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时期。在此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2024 新版 年级 上册 历史 第四 单元 16 20 教学 设计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