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9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精编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一单元概述.4第1课 放大镜.5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8第3课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1第4课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4第5课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7第6课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20第7课 微生物与健康.23第一单元复习课.26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第二单元概述.28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30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33第3课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36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40第5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43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46第7课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49第二单元复习课.51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三单元概述.53第1课 紧密
2、联系的工具和技术.54第2课 斜面.57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60第4课 改变运输的车轮.64第5课 灵活巧妙的剪刀.67第6课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70第7课 信息的交流传播.73第三单元复习课.76第四单元能量第四单元概述.77第1课 各种形式的能量.79第2课 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81第3课 心脏和血液.84第4课 电能和磁能.87第5课 电磁铁.90第6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94第7课 能量从哪里来.97第四单元复习课.100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标解读核心概念:5.生命层次的构成层次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与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
3、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列举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5.3细胞是生命体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教材分析微小世界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从而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历程,
4、以及在微观世界探索进程中出现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作用。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教学策略1.实验探究项目要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科特点,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2.可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分析,对常见的生物进行排序和分类,并描述分类依据。3.理解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仪器有助于科学研究,而仪器本身又涉及科学原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主要学习活动1.观察2.体验3.调查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1课时 放大镜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
5、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放大镜镜片的观察,发现镜片透明且中央厚、边缘薄。*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感受到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探究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特点。*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镜片特点的理解。*通过实
6、验发现具有中央厚、边缘薄、透明特点的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可以作为放大镜。态度责任*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乐于进行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难点: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圆底烧瓶、水、烧杯、载玻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镜片、近视眼镜镜片(凹透镜)、普通玻璃片、滴管、载玻片、烧杯、水、学习单。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出示放大镜,提问:这是什么
7、?放大镜大家很熟悉,在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呢?(学生讨论交流)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放大镜帮助观察。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放大镜有如此大的作用,请同学们也动手试一试吧!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的一小块区域,看谁会有新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学生操作后讨论交流)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3.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二、探索和研讨活动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1.教师展示三种
8、镜片的图片,学生观察三种镜片,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2.学生讨论交流三种镜片各有什么特点,并尝试用这三种镜片来放大书本上的字。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小结: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板书笔记)活动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1.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放大效果。2.教师展示三种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并用投影展示不同的放大效果。3.把不同的放大镜按放大效果排序,让学生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特点,并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有什么不同。小结: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
9、片凸度不同,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1.通过观察不同的镜片特点,把“中央厚、边缘薄”这一概念与实物之间相联系,形成“凸”这一概念。2.让学生初步建立起镜片厚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三、拓展自制一个放大镜1.谈话:了解了放大镜的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放大镜呢?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动手制作之前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什么材料?怎么制作?如何检验是否具有放大作用?(自制放大镜的方法不作限制,重视他们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3.教师用课件展示水滴的放大功能。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并建立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认
10、识。板书设计镜片特点:中央厚,边缘薄;透明。作用:放大图片。中间越凸,放大倍数越大,与直径大小无关放大镜教学反思在自制一个放大镜的拓展活动中,我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没有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程中要更关注那些内向、不够自信的学生。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2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课型制作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时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图画和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时
11、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知道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科学思维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通过类比分析,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以及作用。*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人类的观察领域。探究实践*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态度责任*体会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在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
12、: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难点: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能将图像放得大而清晰的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发展史的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段很小的文字或一张很小的图片,提问:怎样可以看清这些文字或图片呢?(学生可能回答放大镜)2.学生实际操作,发现放大镜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3.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13、(板书课题)4.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想法。(1)如果有学生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看能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教师就顺水推舟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让学生分组尝试。(2)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不能增加放大倍数?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二、探索和研讨活动一: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组合两个放大镜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要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并不容易。3.各组讨论交流,发现能不能得到清晰而大的图像跟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
14、很大的关系。师生一起梳理后,找出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最佳距离的方法:找到一个放大镜下清晰且较大的图像;下方移入第二个放大镜并上下移动;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用直筒进行固定。(注意两个凸透镜的直径要相同)小结:上下组合两个凸透镜,并让两个凸透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活动二: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1.各组通过活动一制作的组合凸透镜来观察蚜虫,发现肉眼或单个凸透镜看不太清的蚜虫,在组合凸透镜下能看得较为清楚。(也可以选择观察头发、花蕊等比较容易得到的物品)2.引导学生观察同桌手臂上的皮肤,看能观
15、察到什么?教师用课件展示“显微镜下的人体皮肤”的图片,请学生对比自己看到的和图片上的区别,引出光学显微镜。活动三: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1.指导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作用。2.比较自制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效果,体会技术的改进为观察带来的便利。1.让学生初步尝试,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而通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随意的。2.通过对比观察效果,凸显组合凸透镜的优势,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份震撼和惊喜,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四、拓展教师用课件展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
16、通过视频资料介绍简单的显微镜到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显微镜,再到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不断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板书设计怎样放得更大2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调节固定教学反思课堂中我先演示如何组合两个凸透镜,并告知学生两个凸透镜之间固定的部分就相当于显微镜的镜筒部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学生非常高兴,也为后面的课程作了铺垫。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第3课时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课型技能训练课课时1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
17、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通过工具看到的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视野就越小。*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并举出实例。科学思维*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能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探究实践*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体会各种观察工具的不同效果。*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年秋新 改版 教科版 六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案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