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3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流星体:太阳系内颗粒状的碎片。流星: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被称为流星。彗星:又称扫把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
2、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黑洞:引力极大。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天体系统:宇宙中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天体系统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
3、的99.86%。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河外星系: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如何判断天体?(1)在地球大气层之外。(2)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是天体)。(3)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二、 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
4、、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运动规律: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颗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三、 地球普通性与特殊性普通性: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特殊性: 根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光照: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中年时期,状态稳定。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大气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
5、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概况:行星状态: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氢和氦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表面温度:6000 K生命周期: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太阳辐射:以电磁波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可以直接利用的太阳辐射:光热温度光热温度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日照时间、海拔、天气状况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越多。日照时间:白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量越多。海拔: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大气削弱作用
6、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多;阴天相反。(太阳辐射丰富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水汽、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贫乏区: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热能、电能太阳辐射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太阳能的能量存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二、 太阳大气层结构与太阳活动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个圈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黑子
7、、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温度比周围低,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太阳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日珥:出现在色球层上,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日珥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冕物质抛射:出现在日冕层。表现为日冕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太阳活动。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自然灾害磁暴: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
8、正确指示方向。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自然灾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更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地层与化石的关系:越深层的地层越古老,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
9、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震波:纵波(P)、横波(S)二、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三、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5-10km),大陆地壳厚(39-41km),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地幔分为上地
10、幔和下地幔。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四、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关系图第二章
11、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氧(在干洁空气中占比21%),氧的作用:航空航天、动物呼吸、支持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都消耗氧气。氮(在干洁空气中占比78%),其化合物可用肥料。二氧化碳:常见的温室气体,不支持燃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O3: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和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杂质作为凝结核。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
12、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温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上冷下热)气流运动状况:对流运动自然现象:天气复杂多变,容易成云致雨,雷暴、冰雹、龙卷风、台风、扬尘、沙尘暴.人类活动:人类生存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温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原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快速增温)气流运动:平流为主人类活动:利于飞机航行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温度:气温先下降后上升自然现象:流星燃烧、极光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 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
13、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吸收长波辐射,不吸收短波辐射,所以太阳无法直接暖大气)三、 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状况近地面被高压控制为晴天,近地面被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海陆风:白天吹海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吹陆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陆风的形成原理:以白天为例,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洋,白天阳光照射,陆地升温快,因此陆地近地面为低压,海洋近地面为高压,
14、在同一水平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海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吹山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城市热岛环流:指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大小和方向。如下图所示,在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时,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15、力的方向一致。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指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的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的左侧。赤道上不偏转。(判断技巧:判断北半球,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为风的方向,拇指指向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同理,判断南半球,用左手,四指指向为风的方向,拇指指向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物体的运动速度,质量,所处纬度都会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为0。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地转偏向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的风向
16、会与等压线平行。若是在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90;若是在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90;均与等压线平行。摩擦力:指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例如海洋与山地,海洋的摩擦力小于山地。(注意:只有近地面的风才考虑摩擦力,高空的风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在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30到45;若是在
17、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30到45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各类型的环节:二、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改变生态环境不断进行能量转换影响全球气候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一、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支出是蒸发。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温度最高100
18、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地方是赤道。海水温度的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海水温度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纬度)分布;影响人类的渔业活动和海洋运输;影响气温的变化。二、海水的盐度盐度: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全球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是副热带海域。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为什么副热带海水盐度最高呢?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
19、,因此盐度并不是最高。)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化学资源:人类利用海水晒盐。还可以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海水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例如,暴雨会引发养殖场的海水盐度降低,如应对不当,会造成养殖的鱼虾等大量死亡。海水淡化:以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三、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温度: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盐度:盐度越高,密度越高深度:深度(压力)越深,密度越高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从水平分布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全球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地方是赤道)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在中低纬度海区
20、,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海中断崖: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波浪、潮汐、洋流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一、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海浪的种类:风暴潮和海啸风暴潮:在强风或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二、潮汐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形成原理:月球
21、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一天2次涨潮,2次落潮,可以利用潮汐发电4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潮汐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潮间带采集养殖,潮汐发电,港口建设和航运三、洋流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洋流与等高线关系判读: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
22、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是暖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型渔场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期末 复习 温习 必修 一册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