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专题06穿井得一人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_(体裁)。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3下列句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用法相
2、同的一项是()A友人惭,下车引之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学而时习之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5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甲文选自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2)及其
3、家穿井 及:(3)丁氏对曰对:(4)求闻之若此此:8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9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国人道之道:道理D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夫君
4、子之行B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D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12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二、对比阅读(四)(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
5、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夔有一足衰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赞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曰:有夔一足矣。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链接材料】足:脚;足够,充足,满足;值得,配。注:夔(ku)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哀公鲁国的国君。信真实。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声音律、音乐。尧上古帝王名。夔一而足矣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为担任。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
6、汲( )(2)及其家穿井( )(3)吾闻夔一足,信乎?( )(4)故曰:有夔一足矣。( )14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杞人忧天)B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15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将表格填写完整。篇名传闻事情原貌启示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夔有一足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7、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16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
8、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18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B遽契其舟(契,刻。)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1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有人说,【甲】文与【乙】文
9、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孤立的一棵树。衽:卧席。濡:沾湿2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
10、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复徙衽以从阴2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复/徙衽/以从阴C其一犬/坐于前(狼)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24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
11、闻也。(吕氏春秋察传)【乙】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堵北方,意有所在也。【注释】听者:指靠听闻下结论的人。尤:通“囿”,蒙蔽。悖(bi):迷乱,违背。乡:通“向”。(吕氏春秋)25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将复何及B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C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D闻之于宋君博闻强识26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示例加点词意义查字典其要必因人所喜(1)yo:邀请。要挟,威胁。求取。(2)yo:要领,关键。概括,总括。需要,想要。(1)_迁移法尤者多故无缘无故(2)_
12、2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8“智者止于流言”,你认为【甲】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29【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推测【乙】文是否选自察传篇?并结合内容阐明理由。题解:“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因为有些话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有些话像是错的,实际却是对的。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现象。而关于察传的方法,应根据情理加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实情。(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1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选自笑林,有改动)【注】罝(j):网,用以捕鸟兽。鲍鱼:这里指用盐淹渍的鱼,咸鱼。怪:对感到奇怪。息:平息。3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及:( )(2)国人道之
14、道:( )(3)丁氏对曰对:( )(4)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去:( )3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划两处)。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3【甲】文中消息被讹传为“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丁氏和“传之者”都有责任,请简要说说各自犯了什么错误。34【乙】文中“奉之者”犯了什么错误?(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
15、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及其家穿井_(2)国人道之_(3)闻之于宋君 _(4)谓魏王曰_36【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
16、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3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3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9【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
17、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40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
18、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明代刘基郁离子)注:工之侨:虚构的人名。良桐:上等桐木。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诸:兼词,之于。窾:同“款”,款式。期(j)年:第二年;满一年。适:到去。4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丁氏对曰(2)谋诸漆工(3)遂去43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工之侨闻之(工之侨献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9、穿井得一人)B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作断纹焉(工之侨献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不知其所终(工之侨献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附,身亡所寄(杞人忧天)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45从这两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十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
20、】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藜(l)羹不斟:粗劣的食物都吃不到。藜羹,野菜做的汤。爨(cun):烧火做饭。甑(zng):古代炊具。选间:一会儿。食洁而后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此处孔子是假借说梦来提醒颜回。炱(ti):烟灰。恃:依靠,凭借。46下列选
21、项中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已知词语的意思来推断陌生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津津乐道”中“道”的意思,推断甲文中“国人道之”的“道”是“谈论、讲述”的意思。B连接动作一前一后,表承接关系,是“而”在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用法。“闻而传之”,“闻”后才能“传”,所以“而”表承接关系;同理,“得而爨之”的“而”也表承接关系。C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甲文中“求闻之若此”的“闻”和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都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意思分别为:“听说消息”“挖洞”。D归类整理是积累文言词语的一种好方法。乙文中“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的“穷”和诫子书中“悲守穷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穿井得一人 专题 06 2024 2025 学年 年级 语文 上册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人教版部编版 统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