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考点讲义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考点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考点讲义(6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考点讲义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前221年-1840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1.晚晴(1840年-1912年)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1月-3月)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1928年)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年-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978年)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2、至今)中国古代史篇第一部分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1.发展历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生产通过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使用木、骨、石器(打制)等生产工具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使用木、骨、石器(磨制)等生产工具大量使用陶器生活不断迁徙,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取暖、烧烤食物逐渐走向定居,形成聚落(村落等)社会关系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形成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即将迈入阶级
3、社会门槛代表性遗址遗存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存分布状况满天星斗;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黄河、长江流域更集中时期社会关系代表性遗址时间地理位置成就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仰韶、半坡、姜寨遗址)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粟;彩绘陶器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龙山、陶寺遗址)约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红山、牛梁河遗址)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黄
4、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各有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呈现出一体性) 本土性/原生性 源远流长 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农耕文明二、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万年前)1.原因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口压力,食物匮乏 . 采集狩猎时期的经验积累(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表现(1)食物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形成南稻北粟的
5、农业生产格局。贾湖居民已经开始饲养猪,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石器等生产工具(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这种方式严重破坏环境,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只能另寻新地。(4)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粗放型集体劳作3.意义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增加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早期的科学技术得以产生,天文历法、数学等发展起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剩余
6、产品和私有制,进而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三、国家与文明的产生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2.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时代(传说时代):炎黄时期,华夏族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研究远古传说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自有其学术价值。远古时代的传说,与我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遗存可以相互印证。)(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甜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3)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夏部族的禹因为治水
7、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主要阶段特征1.政治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进而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2.经济原始农业逐渐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使用木、骨、石器等生产工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3.社会与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早期的科学技术得以产生,天文历法、数学等发展起来。第二部分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夏商西周时代信息卡片【夏朝】时间:前2070年-前1600年 都城:阳城(今河南省内)等地 重要君主:禹(治水英雄;开国君
8、主)、启(开创世袭制)、桀(亡国暴君)【商朝】时间:前1600年-前1046年都城:殷(今河南省内)重要君主:汤(开国君主)、盘庚(迁殷)、纣(炮烙之刑,亡国暴君)【西周】时间:前1046年-前771年都城:镐京(亦称宗周,今陕西西安附近)重要君主:周武王姬发(武王伐纣,开国君主)、周成王(周公辅政、东征、分封)周厉王(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灭西周)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建设(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演变1.基本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评价夏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商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下,各国形成方国联盟,扩大了商朝的政
9、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但当时尚未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各方国实际上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特点评价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古文中称之为“封建制”)权力分配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是主体;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形成贵族等级秩序,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统一,家国同构。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推动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随着地方实力的壮大和血缘关系的减弱,中央权力日益受到威胁。宗法制权力继承有利于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推动形成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
10、构,以及尊宗敬祖、重视传统、强调统一、讲究忠孝的民族精神。过分强调血缘亲疏、父权、男尊女卑、等级贵贱等,个人自主意识、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礼乐制度礼泛指典章、礼仪等,用来区别宗法远近和等级;乐指舞蹈和歌咏等,使各等级上下和同。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秩序的工具。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2.官员选拔与管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选官方式: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选官标准:宗法血缘/出身(3)评价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形成,与分封制、宗法制下的国家治理方式相适应,在当时有进步意义。重血缘、轻才能,难以保证官员素质,同时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
11、动。【总结】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同构。逐渐形成分封宗法秩序和贵族等级制度,由部落、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转变,国家政权逐渐走向紧密,呈现出权力集中的趋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对地方未实现直接控制,君主权力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二)法律与教化1.德治思想的渊源:夏商时期,君王和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生命。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
12、,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二、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一)土地制度西周的井田制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不得随意买卖。(二)农业1.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仍以木、骨、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2.经营方式:采取粗放型集体劳作的劳作方式,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三)手工业、商业1.手工业成就:商周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商朝出现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已经出现铁。2.工商业政策:“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3.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主要分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天子王
13、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4.民居:中国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夏商西周的文化成就(一)思想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渊源;西周的宗法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后世重视血缘伦理的社会渊源;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成为后世重视礼制秩序的制度渊源。(二)重要文化遗产与考古资料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2.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文化遗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带有“甲骨文”的龟甲、兽
14、骨和许多青铜器。遗址中发现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商朝时期古蜀地区的文化遗存。三星堆遗址验证了古蜀国存在的真实性,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且两个文明相互间存在文化交流。(三)教育先秦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垄断教育。主要阶段特征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1.政治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同构。逐渐形成分封宗法秩序和贵族等级制度,由部落、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转变,国家政权逐渐走向紧密,呈现出权力集中的趋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对地方未实现直接控制,君主权力
15、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2.经济实行井田制,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不得随意买卖,农夫进行粗放型集体劳作。青铜铸造业发达。“工商食官”,官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3.社会与文化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渊源.西周的宗法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后世重视血缘伦理的社会渊源;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成为后世重视礼制秩序的制度渊源。“学在官府”,政府垄断教育。第三部分【东周/春秋战国】时间:前771年前476年(春秋);前475年前221年(战国) 都城: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燕国蓟(今北京附近);楚国郢(今湖北江陵); 秦国咸阳(今陕西咸阳);齐国临淄(今山东淄
16、博临淄); 韩国郑(今河南新郑);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重要君主:周平王(迁都洛邑)、齐桓公(春秋称霸第一人,管仲改革)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社会变革与转型:春秋战国时代信息卡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一)政治秩序的变动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卿大夫夺权,传统的分封宗法秩序遭到破坏(1)表现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时,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天下共主”地位。战国初期,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国君公室衰微,政治权力进一步下移,政治格局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此时,周
17、王室已完全失去政治地位,并最终被秦国灭亡。(2)代表性事例:“周郑交恶”、“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知识补充】列国纷争,诸侯争霸兼并战争(1)战争性质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列国纷争多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多是兼并战争,逐渐演变为封建统一战争。(2)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国家统一的趋势逐渐明显,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地区、各民族初步形成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社会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动,奴隶主贵族阶层逐渐没落,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人们对
18、社会阶层的概括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按职业划分的四民之别。(二)变法运动1.变法运动(1)背景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政治: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思想文化:百家争鸣中的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概况: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时期代表目的与性质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等税制改革,富国强兵,争霸;奴隶制性质性质改革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改革、商鞅变法等确立封建制,兼并统一;封建性质改革2.典
19、型: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具体措施作用评价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打击了传统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贵族,冲击传统等级秩序推动地主阶级崛起增强秦军战斗力政治推行县制催生中央集权制度,利于国家统一基层治理实行什伍连坐便利赋役征发,保障财政收入加强基层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便利赋役征发,保障
20、财政收入(三)政治制度变革1.郡县制、官僚制分封宗法秩序遭到破坏,贵族等级制度逐步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集权趋势日益明显。【知识补充】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荐举功劳制(1)背景:春秋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方式: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他荐和自荐), 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军功制)(3)标准:才能或军功(4)评价有利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官僚制逐渐取代世官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整体转型。未形成制度化的选官途径。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 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
21、2.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国家大规模编排户口,制定户籍,并建立什伍组织,加强了基层治理。战国时期户籍制度的出现,适应了正在形成的集权制国家对征发赋役、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反映出国家对民众控制的全面加强,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三)治国理念:德治与法治之争1.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百家争鸣中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知识点考点讲义 2025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知识点 考点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5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