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
2、征是()A政权更替B民族交融C追求统一D发展经济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A三国时期的刘备B东汉末年的张角C三国时期的诸葛亮D东汉末年的曹操3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该史料记录的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A绘画水平高超B文化成就卓越C经济发
3、展落后D生活食材丰富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6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A西晋B前秦C东晋D陈朝7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代表着其中的一个朝代,下列四个历史现象中,出现在此朝代的一项是()A朝代后期政风黑暗,贪赃枉法,出现八王之乱B我国古代经济重
4、心开始往南方迁移C朝代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D都城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8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是()A人口南迁B孝文帝改革C少数民族内迁D安史之乱9“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A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B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C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D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10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
5、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11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勾勒设计“一座城市、乱世激荡三百年”“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这个城市是()A洛阳B建康C开封D大都12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东汉西晋B西晋南宋C西晋东晋D北魏前秦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
6、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14东晋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与波斯、中南半岛、日本、朝鲜、天竺、非洲等地都有商品贸易交往。其根本原因是()A南朝政权更替较频繁B北朝社会相对安定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5宋书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以上场景的原因是()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藩镇势力拥兵自重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6成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语“投鞭断流
7、”“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7下表可以说明当时()南北朝时期人口数量统计单位:万人朝代宋齐陈北魏北周北齐人口数量60040025018508001600A呈现北强南弱态势B南北实力比较均衡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江南经济得到发展18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措施促进了()A中外交流B江南开发C民族交融D城市繁荣19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北魏帝王出御图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
8、施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A政权的更替B江南的开发C科技的进步D民族的交融21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集中于农业领域B成果领先于世界C继承与创新结合D注重以民生为本22某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下列选项中比较合适入选的人物是()A蔡伦B贾思勰C祖冲之D沈括2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A风格多样B交流频繁C立意高远D题材广
9、泛24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A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25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古印度,即以希腊式艺术手法雕刻佛像,使之呈现出诸如高挺的鼻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头发等西方人的外貌特征。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主尊立佛的面部特征具有浓郁的犍陀罗风格。该佛像可佐证()A德里苏丹王朝的逐渐崛起B中原与希腊间的直接交流C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D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二、材料解析题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2分;共5
10、0分)26学史明理。(12分)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领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分)(2)从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把政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4分)(3)据材料二,概括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据此,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
11、是倒退?(6分)2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材料二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材料三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
12、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语文互鉴”展区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交往契约”展区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做出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3
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2分)28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陶俑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材料二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1枚。摘编自刘
14、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2分)29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
15、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做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燕”“北凉”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据
16、材料,归纳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6分)(2)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3)综上所述,概括北魏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C项正确;政权更替是东汉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题干中的战役破坏了当时的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2D【解析】根据题干“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
17、如何!”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灭掉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D项正确;刘备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东汉末年的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C【解析】据题干“(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
18、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而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所以题干所引用的材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不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涉及到人物是苻坚和谢安等,而不是曹操和刘备,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根据材料“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和所学可知,俎
19、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说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生活食材丰富,D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刻画精细,与绘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成就卓越,排除B项;经济发展落后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5A【解析】材料中魏蜀吴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魏蜀吴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A项正确;政权的正统性与其他政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开疆拓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材料体现的是追求统一,排除C项;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说法错误,因为这个现象属于普遍现象,不能制造压力,排除D项。故选A项。6A【解析】根据题干“三国是东汉末年以
20、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三国时期纷争的是西晋,A项正确;前秦、东晋和陈朝三个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7A【解析】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于280年统一了全国,西晋后期统治腐败,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往南方迁移是在唐朝后期,排除B项;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是东晋司马睿时,排除C项;都城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在南朝时期,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排除D项。故选A项。8A【解析】根据题干“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
21、以看出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与题干“南渡江”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9A【解析】据题干“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到北魏时期的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进一步融合,A项正确;饮食奶酪是游牧民族
22、的习俗,题干没有提及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汉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奶酪的习惯,未提及畜牧业问题,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10D【解析】根据题干“甘肃河西地区”“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从题目的图片可知,魏晋时期甘肃河西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羌族妇女穿着汉族的长裙,说明该地区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项正确;图片主要展示了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情景,并未说明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排除A项;从图中无法判断当地人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时期 政权 分立 民族 交融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统编 20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