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义-(统编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义-(统编版2024新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义-(统编版2024新教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01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距今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2、初祖,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五大远古人类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四大农耕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人文始(初)祖炎帝、黄帝一种制度禅让制【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中国进入原始社会,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原始农耕文化产生,成为向文明过渡的里程碑。02关注新知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一单元
3、: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一单元:关于中国史前时期的内容。这个单元包括三课,分别聚焦于不同的主题: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北京人、山顶洞人,包括早期的人类如何生活、他们使用的工具、居住的地点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等。增加了郧县人、蓝田人的描述:增加了读图活动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探讨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史前社会的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可能包括农业技术、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开始,以及这些
4、因素如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形成。增加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内容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聚焦于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新增全部内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新增全部内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包括早期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它可能会讨论早期的城邦、王朝的形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史前时期的基本面貌,了解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进早期文明形成的,进而促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也使学生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例
5、如分析史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如地理、科学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全面理解。03知识速记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速记点1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人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2)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10万一80万年。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一50
6、万年。3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图片解析: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重点掌握: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速记点2 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2)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3)发现人: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
7、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人,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4)外貌特征:头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躯干: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2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1)生活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2)生产工具:北京人用
8、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想一想,人与猿的区别是什么?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答案】制造和使用工具。(3)生活方式: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4)用火情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5)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6)遗址地位和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
9、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速记点3 山顶洞人(1)年代:距今约3万年。(2)外貌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3)发现地点: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4)生产生活状况: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知识拓展】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是历史上
10、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他们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依据。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学者推断带有很大主观性,其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还有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名师点拨】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2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获得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3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另外,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有重大意义。4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第1课 原
11、始农业与史前社会速记点4、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1发展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2贡献(1)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家国情怀】二、定居生活1背景: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唯物史观】2生活状况: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片解析: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
12、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重点掌握: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速记点5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3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4生产状况(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2)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3)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速记点6、仰韶文化和
13、大汶口文化一、仰韶文化时间地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1半坡遗址(1)时间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2)地位: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4)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作物:粟、黍,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畜牧业:猪、狗。使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2原始氏族发展(1)地位: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2)考古发现大房屋: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屋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
14、事物的场所。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3大汶口文化(1)时间区域: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6300-4500年;(2)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3)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所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想象图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名师点拨】1)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古城遗址)。2)国家的产生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3)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代表:北京人、山顶洞人
15、。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4)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能够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的最具特色的是黑陶,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最具特色的是彩陶。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速记点7、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2)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2早期国家的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3人
16、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图片解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重点掌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考点8、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2)古城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2水利工程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地位: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
17、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3考古发现(1)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2)贵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价值: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3)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古城(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2)陶寺古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
18、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3)墓葬特点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4)地位价值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4 2025 学年 年级 历史 上册 单元 知识 速记 清单 第一 史前 时期 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 起源 讲义 统编 新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