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
2、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的选择,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并非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
3、处于当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
4、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材料二: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
5、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
6、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现在某个
7、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儿。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当然,文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中国证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国家生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实现彼此借鉴和相互交融。(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1.下
8、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伟大。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的影响。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意识地“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精华”和“糟粕”是分不清的。B.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原有传统之中,不能与时俱进,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没有意义。C.
9、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只需保留下来让后人知道即可,不可复制和扩大。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5
10、.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读书杂谈(节选)鲁迅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
11、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
12、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祥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
13、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
14、”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到读书,作者在文中重点讲述了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
15、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而读。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B.本文论述语言非常严密。比如,第段中加粗的“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避免了绝对化表述。C.第段中提到“爱打牌的”是为了论证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是没有利害关系束缚的。D.第段,论证青年应看课外书,作者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先举红楼梦的例子论证不能读哪种课外书,然后从正面论证能读哪种课外书。8.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16、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9.结合文本内容,请说说你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甲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
17、,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乙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
18、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3分)多A见B士C大D夫E耻F涉G农H商I差J务K工L伎M射N则O不P能Q穿R札S笔T则U才V记W姓X名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聊举近世切要”与“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B.冠婚,即冠礼与婚礼,二者均是嘉礼的一种。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
19、礼,以示成年。C.“或因家世余绪”与“或王命急宣”(三峡)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D.“学问之道无穷”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中的“穷”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士大夫的子弟,一般较早就接受了教育,诗经论语为其首读书目,待其身体和性情都初步确定之后,还要加倍对其进行教诲诱导。B.人活在世上,就应当有专长的事业,如当农民就要考虑耕作之事,当商人就要谈论买卖等,如果不勤奋学习,可能会让自己一生受到羞愧屈辱。C.曾国藩对在家读书与在外读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具体阐述,批判了在家读书不能用功的观点,进而让弟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读书地点。D.两篇文章
20、虽然都涉及学习话题,但是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乙文则侧重阐述学习贵在持之以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2)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14.对于青少年而言,能否有志于学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读书【唐】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读书【宋】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注
21、梠(l):屋檐。蠹鱼:蛀食衣服、书籍的小虫。俦侣:朋辈。元元:黎元,指人民。课:阅读。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B.皮诗领颈两联叙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C.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16.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面文段中的空缺名句。“革故鼎新”
22、思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荀子在劝学开篇以“青”和“冰”为例证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_,_”,说的则是“鼎新”。“革故鼎新”还可以推动人通过内省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荀子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2)“_,_。”“革故鼎新”思想里还包含着尚学的思想,如韩愈在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并列举孔子向不同的老师请教学习的事例来证明,同时指出弟子在某些方面可以高于老师,原因是(3)“_,_”。“革故鼎新”思想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和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要继承革故鼎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上册 第六 单元 素养 提升 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