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第六篇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总复习第六篇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六篇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进程:战争主要
2、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列宁与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
3、落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2)十月革命:临时政府在对外战争中惨败,战争和饥荒使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宣布
4、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新政府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影响: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1)凡尔赛条约: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2)九国公约:19
6、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称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护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
7、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苏联的工业化: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3)
8、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初,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4)苏联模式: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表现:经济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9、。5.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19201922年。主要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30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影响: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10、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随后,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
11、展缓慢。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卡德纳斯进行了改革。内容: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罗斯福新政(1)从繁荣到危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但是,繁荣的表象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1
12、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人民群众深受其害,(2)罗斯福新政: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宣布实施新政。新政主要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措施: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13、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结果: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影响: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1)意大利: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
14、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将其吞并。(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形成过程: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纳粹暴行: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乘机解散了工会;为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法西斯政权迫害犹太人,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屠杀大量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15、;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3)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
16、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在亚洲,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
17、夹击之中。(3)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会议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内容: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
18、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1.冷战(1)冷战的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美国总统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
19、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2)德国的分裂: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3)北约与华约对峙: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约”成立。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欧洲的联合: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20、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洲联盟的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日本崛起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日本政府利用
21、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崛起的表现:表现: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社会主义力量
22、的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同时,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
23、管理体制等。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
24、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1)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
25、,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2)“非洲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运河开通后,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第
26、四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1.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1)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主要机构。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
27、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冷战后的世界格局(1)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日本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28、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
29、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1)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3)生态与人口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的过快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生态与人口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