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2024通用)
《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2024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统编版2024通用)(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2、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6单元。5. 难度系数:0.75。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2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 (A神采奕奕B.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文博场馆过大年的崭新尝试,浓郁的年味儿里总少不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儿。正是在中华
3、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新春佳节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着情感寄托,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 (A赋予B.赐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chn()拥抱春节。(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处。(只填字母)(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2分)承载( ) 热chn(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4)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 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文化
4、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ABCD【答案】(1) B A (2) zi 忱 (3)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4)D【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喜气洋洋: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此处选择“喜气洋洋”,因为这个词更符合描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时热闹、喜庆的氛围。“神采奕奕”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饱满、焕发,与描述节日氛围不太贴切。故选B。第二空,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赐予:作为一项恩惠而授予,恩赐。此处选择“赋予”,因为这个词意味着给予某种特质、意义或权利等,更符合语境中“传统佳节以
5、更深意蕴、更多意义”的表述。“赐予”虽然也有给予的意思,但更多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或者神对人的赐予,与这里的语境不太相符。故选A。(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承载:chng zi,指承受支撑物体。 热忱:r chn,释义指态度: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尾加上“光彩”。(4)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这句话从宏观角度描述了春节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适合作为开篇,引出春节的文化意义。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句话更具体地描述了春节所承载的情感寄托,是春节文化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应接在宏观描
6、述之后。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这句话则进一步深入到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提升,应放在最后。按照逻辑顺序,先宏观描述春节的文化纽带作用,再深入到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最后具体阐述春节所承载的情感寄托,这样符合语境的连贯性和语义的递进关系。正确排序为:; 故选D。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敬辞。C安徒生,英国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卖火
7、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列子合称为“四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贵姓”是问人姓氏,敬辞,“家父”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C.安徒生是丹麦作家,并非英国;D.“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不包括列子; 故选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少年正是读书时,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现在,班级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深情朗读】下面是某学生的读书感言,根
8、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画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读?为什么?(2分)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秋笔下热烈而粗犷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2)【组合对联】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3分)走进去百态人生自可阅尽大千世界方能悟透出得来上联: 下联: (3)【读书宣传】学校将举办以“好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小红准备将下图漫画用在手抄报中,但他不确定这幅漫画符不符合本次手抄报主题。请你结合漫画内容及寓意,帮他解决疑惑。(3分)、 【答案】(1)示例一:“清脆”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了鸟鸣的动听。示例二:“醉心”需
9、重读,因为它表达沉醉其中之情。示例三:“静谧”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乡间的宁静。 (2) 上联:走进去 方能悟透 百态人生 下联:出得来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3)这幅漫画符合本次手抄报主题。漫画中展示了一个人被埋在书堆里,只露出一个头,旁边的文字“埋葬图书”表达了人们对读书的忽视和书籍被埋没的现象。这与“好读书”的主题形成对比,提醒人们要重视读书,珍惜书籍,让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能力。句中需要重读的几种情况: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常常重读;作为定语、状语的形容词或副词常常需要重读。作为定语的名词、代词,一般要重读。划线句中“清脆”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鸟鸣”,表现出鸟
10、鸣的动听,需要重读。“静谧”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乡间”,表现出乡间宁静的氛围,需要重读。“醉心”作为句中的谓语,表达出沉醉其中的情感,需要重读。(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同时注意上下联的区分,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分析所给词语,“走进去”和“出得来”,“自可阅尽”和“方能悟透 ”,“大千世界”和“百态人生”,两两相对,综合对联要求,即可得出上下联。示例: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上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下联)。(3)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要整体把握漫画内容,然后结合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
11、文字以及构成漫画的各个要素进行描述并理解寓意。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左下方是一个挖好的巨大的坑,耳机拿着一把铁锹立在坑的旁边,手机、平板、游戏手柄等电子产品正抬着一本纸质书,朝大坑走去。结合漫画标题“埋葬图书”可知,漫画意在告诉我们:电子产品横行,将把纸质书推向“坟墓”,我们不能沉迷电子产品而丢弃了经典阅读,我们要注重纸质书籍的阅读。符合“好读书”的主题。4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旅途中,亲情、友情贯穿其中。关于亲情,诗人王湾用“ ? ”(次北固山下),在典故运用中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李商隐则以诗句“ , ”(夜雨寄北),把思念深情转
12、化为重聚希冀。关于友情,李白用“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情感,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李白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在交友上,曾子也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进行了反思。【答案】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需要注意“雁、洛、烛、渝州、郎”等字词的正确书写。第二部分(43分)诗歌阅读(6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13、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2分)A观沧海(曹操)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州(李白)C次北固山下(王湾)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6本诗首句中的“僵”和“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如何的处境?他们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 7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案】5B 6“僵”和“孤”意为卧病在床,孤傲无助,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用“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更显其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 7借景抒情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14、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属于七言绝句。A.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是一首四言乐府诗;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样是七言绝句体裁,全文都是七个字一句,且整首诗的节奏韵律也较为相似;C.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且一般八句,与七言绝句在字数、句数上都不同;D.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元曲与诗歌在格律、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是七言绝句体裁; 故选B。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作用。第一问:分析“僵”和“孤”字所表达
15、的诗人处境。先理解字词含义,“僵”通常表示僵硬、僵直,在这里可理解为诗人卧病在床,身体不能自如活动,呈现出一种无力、病态的状态。“孤”有孤独、孤单之意,结合“孤村”,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孤独的村落,强调了其所处之地的偏僻和孤寂。结合诗句整体情境,“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中,诗人卧病在床于孤村之中,“僵卧”突出了身体的状况不佳,“孤村”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和荒凉。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孤村卧病,可见其处境凄凉。第二问:明确反衬手法,反衬是一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要事物特点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僵卧孤村”是诗人现实中凄凉的处境,而“不自哀”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悲哀。“僵
16、卧孤村”的悲惨处境与“不自哀”的积极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通过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怀。解读诗人的高尚情怀,诗人虽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心中所想的却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仍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僵卧孤村”的处境越艰难,就越能凸显出诗人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在这样凄凉的处境下,诗人的报国之志丝毫未减,“僵”和“孤”的描写更加衬托出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据此理解分析概括回答即可。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借景抒情是一种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
17、主要借助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一景象以及梦中的“铁马冰河”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夜阑卧听风吹雨”,诗人在夜晚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之声。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景象,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风雨交加的夜晚通常给人以凄凉、不安的感觉,它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和危机。诗人此时虽然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听风雨之声,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这种对国家的担忧和关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诗人通过描写梦境中的“铁马冰河”之景,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铁马”象征着战争,“冰河”则代表着艰难的环境。在梦中,诗人仿佛置身
18、于战场,骑着战马,跨越冰河,为保卫国家而战。这个梦境是诗人内心深处报国之志的体现,他虽然年老体弱,身处困境,但心中始终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渴望为国家效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志。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19、”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注释】宿:夜。不遑:来不及。怅:失意,懊恼。8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4分)文言字词理解词义的方法解释(1)“汝卖之乎?”曰:“然。”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1) (2)求闻之若此(3)我闻有凤凰久矣查阅词典法:听到,听见;见识,见闻:闻名,著称;传播,传布:嗅,嗅到。(摘自古代汉语词典)(2) (3) (填序号)(4)乃与之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