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济南专用)
《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济南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济南专用)(1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3.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全册。5. 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1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2分)(A)中华大地从古至今不缺民族英雄,国之楷模。民族脊梁
2、鲁迅以笔为戎,爱憎(zng)分明,怒斥敌人,诠释坚韧的战斗精神;无名英雄邓稼先以殷红热血,精忠报国,鞠躬尽瘁(cu),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两弹的奠基者;民主英雄闻一多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只为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五”,处苍穹,俯瞰(kn)祖国大地,中国“太空第一人”的壮举家喻户晓他们的不畏艰辛_着每一个中国人。英雄是什么?是比常人更有耐力战胜自己的勇士,是扭转乾坤的巨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_的英雄。(B)对于他们自己的壮举不以为意,但世界因他们而变得五彩斑斓(ln)。今天,(C)中国正在发生日
3、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D)英雄精神作为中国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于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们要心怀崇敬,绝不做亵渎祖先、英雄的事情。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引领者。_这些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薄力量。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憎(zng)B瘁(cu)C瞰(kn)D斓(ln)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衰微B家喻户晓C亵渎D磅薄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
4、,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激励理所应当崇尚凝结B鼓动当之无愧尊敬凝结C激励当之无愧崇尚凝聚D鼓动理所应当尊敬凝聚4文中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华大地从古至今不缺民族英雄,国之楷模。B对于他们自己的壮举不以为意,但世界因他们而变得五彩斑斓。C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D英雄精神作为中国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答案】1C 2D 3C 4B【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C.瞰(kn)kn;故选C。2本题考查字形。D.磅薄磅礴:意思是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故选D。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5、一空,激励:指激发和鼓励,激发勉励,使振作,传递动力使其作功或活动。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使他人有所行动。句中形容从古至今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激发和鼓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用“激励”恰当;二空,当之无愧: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理所应当:按道理应当这样。句中形容每一个默默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也完全担当得起英雄这一称谓,用“当之无愧”恰当;三空,尊敬:意思指尊崇敬重,尊敬长者。指晚辈对长辈的敬重或下级对上级的崇拜。崇尚:意思是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句中形容尊崇英雄,发挥英雄的先导示范作用,用“崇尚”恰当;四空,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聚
6、集。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积聚,聚合。句中与“磅礴力量”搭配,用“凝聚”恰当;故选C。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将第一个“他们”移到“对于”前面;故选B。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4分)5. 任务一:阅读下面新闻材料,回答问题。(2分)新华社香港6月29日电又见明月升湾区,此心安处是吾乡。“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29日晚在香港举行。从澎湃着中华的声音的中国人,到诗意描绘大湾区的主题曲湾,一众经典歌曲引发观众共情共鸣,当年情上海滩等粤语歌曲串起人们对于香港经典电影的回忆。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湾区升明月”在香港唱响,向世界生动展现“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
7、成果,讲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奋进的中国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任务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6. 任务二:请用备选汉字组成上下联。(2分)备选汉字:温席感天地生笋表孝心上联:哭竹 下联:扇枕 【答案】5. “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29日晚在香港举行。6. 生笋感天地 温席表孝心【解析】5. 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从所给的新闻材料中概括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且字数不超过25个字。这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并对其进行精炼的表述。首先,新闻的核心事件是“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在香港举行。这是新闻的主题,也是必须包含在概括中的信息。其次,新闻中还
8、提到了晚会的一些亮点,如经典歌曲的演唱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成果的展示。然而,由于字数限制,我们需要在概括中做出取舍。考虑到晚会的举行是新闻的主要事件,而其他亮点可以视为晚会的附属信息,因此在概括时我们可以选择省略这些具体细节。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保持信息完整的同时,应尽量使用简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确保字数不超过25个。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29日晚在香港举行。6.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的要求有以下几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内容上也要完整统一,上下联能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平
9、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在本题中,备选汉字为“温席”“感天地”“生笋”“表孝心”,需要组成上下联。根据对联的上述要求,我们可以先将这些词语进行配对和组合。其中,“温席”与“生笋”是动词加名词的结构,“感天地”与“表孝心”是动词加宾语的结构,这两组词语可以分别作为上下联的组成部分。再考虑到内容的衔接和意境的营造,我们可以将“哭竹
10、”与“生笋”搭配,形成上联“哭竹生笋表孝心”,描述孝子因感动天地而使竹子生出笋来的故事,表现其孝心;将“扇枕”与“温席”搭配,形成下联“扇枕温席感天地”,描述孝子通过为父母扇枕温席的行为感动天地的故事,进一步强调孝道的深远影响。二、(36分)(一)课内外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
11、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恐汝有废先人。”(选自国语鲁语)注公父文伯:鲁国大夫。绩:织布。辟:罪名。7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D“择瘠土而处之
12、”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8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9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翔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C
13、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10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2分)(多选不得分)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3分)(2)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3分)12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4分)(1)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2
14、分)【答案】7B 8A 9A 10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 11(1)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2)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 12(1)示例: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 (2)示例:甲文: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乙文: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 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意与日去”的“意”是“意志”的意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是“意思”的意思;故选B。8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章内容。A.“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解说不正确。“夫
15、君子之行”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百姓;故选A。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 “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翔实”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甲文主要是议论性的表述,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并没有翔实的叙述部分。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都是直接阐述观点,没有叙述性内容。乙文以文伯和其母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其中文伯之母讲述“昔圣王之处民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等内容,是叙述古代圣王对待民众的方式,以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属于叙议结合;故选A。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
16、意:你现在身处下位,早晚忙碌,尚且担心忘记先人的事业。“今尔在下位”表示所处位置,“ 朝夕处事”是日常行为,“犹恐忘先人之业”表达担心忘记先人事业;“今尔在下位”为主谓宾结构,“尔”作主语,“在”为谓语,“下位”为宾语;“朝夕处事”省略主语“尔”“朝夕”为状语,“处事”为谓语;“犹恐忘先人之业”为谓宾结构,“犹恐”为状语修饰谓语 “忘”“先人之业”为宾语。整体表达了对某人的告诫。故断句为: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故在BD标号下画“”。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7、,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民(百姓),劳(劳苦,劳碌),则(就),生(产生)”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明(早晨,天亮),动(劳作,劳动),晦(晚上,天黑),休(休息),无日(没有一天),怠(懈怠)” 要理解正确。12本题考查感悟启示。(1)结合【甲】文可知,诫子书中强调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并且要勤奋学习,不能淫慢险躁,要珍惜时光,否则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结合【乙】文“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可知,在公父文伯之母的教诲中提到民众勤
18、劳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而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从而产生恶心,并且要时刻勤勉,不能有怠惰以免荒废先人之业。所以共同的启示是: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要珍惜自己的品德和事业的发展,积极进取,不能贪图安逸,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2)结合【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启示我们想要明确自己的志向,就需要淡泊名利,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干扰;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内心要保持宁静。只有内心宁静、淡泊,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方向,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结合【甲】文“夫学须
19、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据此得到启示: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等;结合【乙】文“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可知,环境对人的品德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艰苦的环境能使人勤劳,从而产生善念,走向正道;而过于安逸富裕的环
20、境可能使人放纵,产生不良品德。故得出启示: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并且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21、?【乙】公父文伯退朝后去拜见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绩麻。文伯说:“以我们家的状况,母亲还要亲自绩麻,我是不是没能好好侍奉母亲呢?”他的母亲感叹地说:“从前圣王治理百姓时,选择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居住,使百姓勤劳并重用他们,因此能够长久统治天下。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恶念。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们往往不才,是因为他们过于安逸;而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不向往仁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你现在身处下位,早晚忙碌,还担心会忘记先人的事业。如果有怠惰之情,那怎么能避免被责罚呢?我担心你会废弃先人的事业
22、。”(二)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杜甫(唐)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公元765年1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居住在成都草堂。4月,好友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离开成都草堂,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下此诗。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标题里的“旅夜”点明了诗人创作的背景与时间。B首联从细处着眼,描写的是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C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
23、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D这首诗前两联写了旅夜所见之景,后两联书怀。抒发的感情含蓄不露,在阔达雄浑的意境中抒发了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14清代纪昀评价此诗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作品。”请你结合诗歌具体的语句说说诗歌是怎么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答案】13D 14诗的前两联写景,尤其是颔联描写的远景,广阔的平原,滔滔奔涌的长江,描绘出一幅广阔雄浑的意境,作者把自己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放置在这样的景中,表现得含蓄不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歌虽给读者一种凄苦之感,却毫无颓废之意。所以说是神完气足的雄浑作品。【解析】13本题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