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6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夏朝(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 基本制度:世袭制:创立者禹国家治理模式:聚族而居。夏王称为“后”;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实行间接统治。二、商朝(前1600年)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汤 基本制度:1、经济:井田制2、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商朝的国家特征: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三、西周(前1046年)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1、分封制:(1)目的:“
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3)诸侯的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评价: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局限性: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2、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即解决宗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的制度
3、。(2)特点: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结构;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出现。3、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2)表现:仪式、器具、称谓。(3)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4、井田制 (1)特点:土地层层分封,世代享用;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土地由奴
4、隶和庶民集体耕种。(2)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1)政治: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发达(3)文化:系统文字;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时期一、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1. 农业:(1)生产工具、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
5、批中心城市。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 变法运动代表商鞅变法1. 背景:(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政治:兼并战争迫使各国富国强兵,开展变法运动掀起变法运动;(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扩展自身利益,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4)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2.影响: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二、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3)
6、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 代表人物和思想:1. 孔子(1) 核心思想:“仁”关爱他人 (2)政治思想: 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整理五经,传世论语2. 老子(1)世界观:“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要顺应自然(2)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三) 百家争鸣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7、、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一)统一背景:(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主观条件: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政治策略:远交近攻。(二)巩固统治的措施: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
8、:三公九卿(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充分体现出“家天下”、家国同治的点。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2)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3)特点: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垂直管理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
9、任免,不得世袭。(贵族政治官僚政治)(4)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三)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2、车同轨、修驰道3、制定秦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特点: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4、编订户籍; 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6.整顿社会风俗(四)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2)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3)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
10、基础;(4)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的暴政1.秦始皇时期:(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阿房宫、秦始皇陵(2) 刑法严苛,天下愁怨(激化社会矛盾)(3)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认识: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治统治。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秦速亡的原因:(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
11、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二)汉初的统治1、汉初政治:(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2) 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初铲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刘邦郡国并行-汉景帝削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4)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2、汉初经济(“文景之治”)经济得
12、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二、西汉的强盛(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 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孝廉、才能为标准,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作用: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4) 监察制度: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5)司法: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意义:削弱了
13、地方割据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经济上:(1)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3)均输平准 (4)抑商征税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2) 意义: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新儒学的“新”的特点:“外儒内法,而挤之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以神学为外衣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东汉衰亡背景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党
14、锢之祸、豪强地主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 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统一(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3、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 (1)内迁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
15、促进江南的开发;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士族制度:(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
16、世,婚姻不问阀阅。特点: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2、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1)实行时间: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2)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3)含义: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4)评价: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
17、德才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3、江南开发(1)原因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手工业: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是主要的外贸港口。(3)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政治:迁都洛阳经济:颁布均田令,实行
18、租调制社会风俗(全面汉化):实行礼治,改革鲜卑旧俗。建立汉式门第观,新改姓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胡汉通婚,鲜卑皇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 隋朝兴亡(581年,隋文帝灭北周,改国号隋。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统一全国。)1、隋统一的意义: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长期分裂,人民要求统一;经济发展,要求突破分裂;士族衰落;民族融合;北强南弱;杰出人物2、
19、巩固统一举措:(1)广设仓库;(2)兴建的洛阳城;(3)大运河 大运河的影响积极:(1)巩固统一;(2)促进南北经济交流;(3)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消极: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隋朝统治的瓦解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句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起义。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称帝。(1)政治统治唐太宗: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武则天:贞观遗风(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唐玄宗: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
20、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2)经济发展农业:制造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大面积兴修水利。开辟大量荒田。手工业:丝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陶瓷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商业:货币统一,由五银钱到开元通宝;市场发达,有固定贸易的场所、专门的管理官员。邸店柜坊、飞钱、夜市、草市;商人众多,有大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等;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2、开明的民族政策(1)唐朝如何解决边疆问题突厥回纥(1)东突厥:唐太宗时期大败东突厥汗国并俘获东突厥可
21、汗(2)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3)回纥: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柔可汗西域(1)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2)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靺鞨唐玄宗时期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吐蕃(1)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2)9世纪中期:唐蕃长庆会盟 羁縻府州制:是指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争战割据+各族同化唐朝的民族交融方式:战争统一+设置机构+和亲联姻+册封爵位+会盟通好(2)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政策开明包容;措施灵活多样;以“和”为主;
22、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 安史之乱(1)原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节度使兵力不断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经过(755-763):755年12月,安、史于范阳叛乱756年6月,叛军占领长安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3)影响: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 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上册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