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含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能力通关练习题第11篇 三峡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山水风光,作者情感,结构布局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三峡七百里的行程
2、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从它们当中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所以渔人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概述三峡山势的特点:山高、岭连。第24段为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
3、、冬季,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中心概括: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略无阙处略无:阙:2.自非亭午夜分自非:3.至于夏水襄陵襄:4.或王命急宣或:5.虽乘奔御风虽:奔:6.清荣峻茂荣:(二)内容过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请简要分析。(三)技法过关1.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2.本文语言精致、洗练,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
4、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怿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注释】油盎:油瓶。罅:裂缝。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岩石。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发大溪口()(2)屡呼则屡出()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关 西 门 正 对 滟 滪 堆 堆 碎 石 积 成 出 水 数 十 丈3.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甲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5、处”和乙文画波浪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11篇三峡能力通关一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水上涨的时候),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常有高山上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能力通关二(一)1.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2.如果不是3.冲上、漫上4.有时5.即使这里指飞奔的马6.茂盛(二)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6、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三)1.因为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为峡,三峡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水连,所以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湍急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先写山势后写水势,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雄奇的画面。2.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个字就写出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能力通关三1.(1)出发(2)多次2.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3.甲文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
7、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第12篇答谢中书书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山川之美,写景技法,作者志趣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本文是作者寄给朋友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
8、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统观全文,语言精练。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中心概括:本文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夕日欲颓 颓:2.沉鳞竞跃沉鳞:3.四时俱备俱:4.晓雾将歇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二)内容过关1.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9、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请简要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乱”和“竞”二字。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三)情感过关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技法过关请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答谢中书书【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吴
10、均与施从事书,有删改)【注释】故鄣县: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干天:直插云霄。春萝:地衣类植物。散赏:散心,欣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企水之猿实是欲界之仙都B.鸡鸣不已石又再转,转转不已C.百臂相接即更刮目相待 D.千翼竞来负势竞上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故 鄣 县 东 三 十 五 里 有 青 山 绝 壁 干 天 孤 峰 入 汉3.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12篇答谢中书书能力通关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
11、论的(话题)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能力通关二(一)1.坠落2.指水中潜游的鱼3.全,都4.消散5.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二)1.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缤纷的色彩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动静相衬之美。一是形体的动和静,二是光色的动和静,三是声响的动和静。2.“乱”,纷乱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的状态,渲染了清晨山林热闹欢悦的气氛;“竞”,争相的意思
12、,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渲染了傍晚水中热闹欢快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3.第一问:结尾两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表明作者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第二问: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
13、部分更加突出、鲜明。(三)表达了自己热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四)“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而后写“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视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能力通关三1.C2.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3.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甲文中“高峰入云”,乙文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第1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材
14、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旷达态度,自然写法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层意概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第一层: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的起因及作者与张怀民夜游之事。第二层:写景。描写庭院月景。这是写月光的神来之笔,语言精练,想象新奇。第三层:抒情。抒发既喜
15、悦又苦闷之情。连发两问,叹息作结。寥寥数语,意味深长。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一)词语过关1.欣然起行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3.怀民亦未寝寝: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二)内容过关1.文章虽然短小,但很美,请结合原文分析美在何处。2.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文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参考下面的背景
16、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三)主旨过关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甲】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苏轼
17、书上元夜游,有删改)【注释】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民:汉族。夷:当地少数民族。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再:同“在”。 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欣然起行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己 卯 上 元 予 在 儋 州 有 老 书 生 数 人 来 过3.甲、乙两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参考答案:第13篇
18、记承天寺夜游能力通关一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能力通关二(一)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睡觉4.形容水的澄澈(二)1.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明月朗照,触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为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来自语言的“纯”。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
19、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是准确地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来自结尾的“精”。“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解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含有这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的意味,而景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2.赏景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宜人的景色,不禁沉醉其中,乐从心生。友人之乐:有友人相伴,悠闲漫步,孤寂之感尽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态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3.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
20、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藻、荇菜,使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可谓职闲;他夜晚出行,庭中赏月,可谓清闲;既有被贬的惆
21、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可谓心闲。(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能力通关三1.B2.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3.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两文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甲文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第14篇与朱元思书教材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核心命题点:高洁志趣,写景技法,骈散结合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解读风烟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中 语文 复习 年级 上册 文言文 能力 通关 练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