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在父母和子女
2、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 ”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 。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
3、。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 ”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
4、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B.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
5、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C.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3. 根据原
6、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7、。A 项,错在“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原文第一段有“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 。B 项, “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C 项, “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 “信” “仁”都是。故选 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8、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 “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之间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应该是引出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 德情感方面的关系。故选 A。【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
9、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 “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 ,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 。故选 B。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
10、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
11、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
12、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
13、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
14、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鱼。(选自小说月刊2017 年第 12 期)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B. 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C. 段“冬子有将
15、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 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 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答案】4. C 5. “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 “木鱼”展开的。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6. 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长
16、大后, “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 项考核内容,B 项考核手法,D 项考核结构,其中 C 项,不仅仅因为栓叔手艺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第段写到的“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此题注意抓关键词:“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以及对比,强调
17、“更为”一词,将“木鱼”和活鱼进行对比;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注意前面的“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综合这些先答出表层的含义:“木鱼”虽历经岁月,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然后分析深层含义:“木鱼”使东子挨了娘的打,受到村人的讥笑,即使成年后回想起来也时常充满羞愧,其影响远比一条活鱼要深刻得多;作者以小见大,从“木鱼”身上表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贫困时期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
18、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内涵的题目,要求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两段内涵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选准角度,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内涵,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如他将木鱼做好, “恭恭敬敬地端上桌” ,表现出主人公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敢于正视往事,不逃避现实的勇敢精神;“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不应该
19、成为耻辱的烙印,因此,他“对儿子说,吃鱼” ,表现东子已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内心释然了;结尾处东子将木鱼恭恭敬敬端上桌并要儿子吃木鱼,其实也是教育下一代记住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所经历过的生活。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
20、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
21、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 ,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
22、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 2017 年 1 月 4 日“红网” ,有删改)材料三: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
23、。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出了 200 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孩子读书,
24、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 2016 年 3 月 1 日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荆州市 2017 2018 年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