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 月)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 ,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
2、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 ,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
3、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 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 ,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
4、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 81 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 400 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
5、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B. 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C.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
6、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B.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C. 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 ,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D.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
7、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 ,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B. 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C. 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D. 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C 项, “中原
8、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2. 试题分析:A 项, “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说的是“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
9、的传播和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选项中时间错位。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C 项, “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不当。本选项推理前提不全面,结论片面武断,与实际不符,文中特别谈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丰乐亭 记 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
10、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
11、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 诸:兼词,之于。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按:查核。 畎:田地。 涵煦:滋润教化。 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4. 对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修既治滁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B.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高:登到高处C.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可爱:令人喜爱D. 幸
12、生无事之时也 无事:政务轻闲5.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B. 盖天下之平久矣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朝济而夕设版焉D. 书以名其亭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6.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简介了发现滁州甘甜水源、修建丰乐亭、与滁州人往来游乐其间的经过,暗寓“乐”于行文之中。B. 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滁州地理位置的介绍和历史的回顾,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C.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回应开端,交错用了四个“乐”字,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
13、悦情怀,归结了全文主题。D.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 “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答案】4. D 5. B 6. B 7. (1)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也喜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 (2)荆轲拿过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秦王。【解析】4. 试题分析:D.结合上下文可知 “幸生无事之时也”的意思
14、是“有幸生于这没有战乱,太平无事的时代” ,由此可知, “无事”的意思应为“没有战乱,天下太平”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积累和方法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将所给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 ABC 三项是正确的。5. 试题分
15、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A 项,前一个“于” ,介词,在;后一个“于” ,介词,到。C 项,前一个“而” ,表并列,并且;后一个“而” ,表顺承,就。 D 项,前一个“以” ,连词,来;后一个“以” ,介词,把。6. 试题分析:由原文可知,B 项, “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不当,第二段主要是歌颂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第二段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
16、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17、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需要落实的关键词有:(1) “之” ,主谓之时,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其” ,代词,这个地方;“简” ,简单;“安闲” ,安恬闲适。(2) “奉” ,捧着送上;“发” ,打开;“穷” ,尽头,这里指地图全部打开;“把” ,抓住;“ 揕” ,刺。参考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发现了它。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18、。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
19、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又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
20、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注: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
21、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摐摐:形容雨声。残釭:残灯。 逢逢:形容鼓声8. 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B. 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C. 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D. 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E. 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
22、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9.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答案】8. CD 9. 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第二问: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 、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解析】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
23、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 “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有误, “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意思是“如果王先生不是为了送陈慥去长江南岸,怎么会来我所居住的黄冈县” ,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 项,“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意思是“雨声铿锵有力。疏雨过后,风林舞被,烟云雾霭覆盖着房屋” ,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名篇名句默写10.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莆田市 2017 2018 年高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