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将原来 280 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意在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现实需要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 赫鲁晓夫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农庄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 B2.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正在( )A.促进农业市场
2、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中的推广种植玉米运动,C 项正确;A 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 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 项与材料不符。答案 C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并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
3、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选 B 项。答案 B4.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这主要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 )A.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坚持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D.坚持原有体制并有所新发展解析 勃列日涅夫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在他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美国相对抗的军事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5.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
4、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得以一跃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 1973 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建立了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但仍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6.“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最显著的创新措施,是他努力将共产党同苏联政府相分离他启动了真正的多党民主,建立了议会,并且彻底修改了宪法。”戈尔巴乔夫的上述举措
5、( )A.为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保障B.进一步增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活力C.导致了苏联的混乱和解体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形象解析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 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答案 C7. 导学号 34224060 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 ,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6、巴乔夫的改革,都无法回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他们都力图缓解该体制造成的弊端。答案 D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产生特权阶层 ,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 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为“无主人的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了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的口
7、号。摘编自吴恩远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材料二 (1991 年 12 月 27 日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法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 ,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 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戈尔巴乔夫毁灭了这个帝国” 的理解。参考答案 (1)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矛盾。(
8、2)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化”,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作为苏联的领导者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追随者B.一直致力于援助中国的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高度解析 根据材料中“苏联的领导者”“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判断“他”为赫鲁晓夫。在他执政期间,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由于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关系破裂; 他在改革中,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
9、破口,但由于并未触动“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并未发展到新高度,排除 A、B、D 三项。C 项是正确答案。答案 C2.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故 A 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 1953 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的,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斯大林模式”给
10、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 D 项错误。答案 C3.与 1951 年至 1955 年相比,苏联 1961 年至 1965 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 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 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 70%以上。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赫鲁晓夫改革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美苏关系缓和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解析 题目提供的时间,正处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改革重点在发展农业方面,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4.赫鲁晓夫回忆其执政时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
11、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 斯大林模式”C.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 赫鲁晓夫的回忆表明,他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但又害怕局面失控。这一种矛盾的心态,表明他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答案 C5.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 杜兰特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苏联“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 21 战后 苏联 经济改革 课后 练习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