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评试卷(含答案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测评(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
2、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解析 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D3.1923 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 )A.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
3、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解析 按照列宁的设想,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4.1921 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 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
4、义集体农庄解析 1921 年,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 C5. 导学号 3422406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并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胜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 )A.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B.具有实用和高效的特色C.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D.自身能克服各种弊端解析 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不仅促进了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而且在保障卫国战争所需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6.(2018
5、湖北咸宁联考)“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 由“集体农庄” 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 A 项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 B 项错误; 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
6、%,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 C 项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 D 项错误。答案 C7.“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解析 在“斯大林模式” 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答案 A8.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
7、斯大林模式” 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资产阶级和地主从占少数比例到消亡;工人比重明显增加 ;个体农户数量急剧减少 ;集体农庄农户数量激增。由此可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苏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斯大林体制,故 C 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均没有集体农庄,故 A、 B 两项均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没有资产阶级和地主,故 D 项也可排除。答案 C9.“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在苏联社会主
8、义建设过程中,继续这种尝试的主要是( )A.列宁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此全力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的做法最符合上述特点,故选 B 项。答案 B10.赫鲁晓夫在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改善苏联的生活,他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土豆烧牛肉”一词来解释他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扭转了苏联的发展方向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D.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民生解析 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但其改革是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不可能扭转苏联的
9、发展方向和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D11.“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 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解析 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没有使苏联实现工业化,不可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直接贡献
10、,排除 A、B 两项。农业集体化也服务于工业化,是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D 项是最佳答案。答案 D1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 第七 单元 测评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