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 肇 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自读目标: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读课文,理
2、清文章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自学指导:速读课文,找出过渡句和各段的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五分钟后比谁回答的正确。,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2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
3、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三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全文出发,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自学指导:浏览课文,找到题干中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区间,并进行适当的圈化,以典型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五分钟内看谁找得又对又好。,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谈
4、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 。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 。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_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_,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3、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改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