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课改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 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
2、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
3、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检查预习,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欣赏朗读 感知课文,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2)这样
4、做的依据是:(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
5、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自然段,3-1自然段,1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改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