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6.1《遗传信息》课件2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6.1《遗传信息》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二册:6.1《遗传信息》课件2(3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实验6.1DNA分子模型的搭建,第一节遗传信息,本节内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 基因的概念,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1.米歇尔的发现 1892年 米歇尔发现核质-染色质(染色体),人细胞中的染色体,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2.其他科学研究表明: 动物、植物细胞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体细胞中含量不变,生殖细胞中减半,结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与遗传有关,3.孚尔根染色法 德国科学家孚尔根染色法特异性染DNA,结果发现DNA主要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中。4.科塞尔发现 染色体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获1910年诺贝尔奖),进一步探究问题,染色体中的蛋白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当时的推测:蛋白
2、质最可能是遗传物质原因:蛋白质由20种不同氨基酸组成,DNA只有4种不同碱基,实验如何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实验材料选择:,实验设计思路:,思路:成分与染色体相似的生物 理想材料:病毒,把DNA、蛋白质分开,单独看在遗传中的作用,观察指标:?,标记这两种物质,如何标记这两种物质?,DNA含磷不含硫,蛋白质含硫但极少含磷,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标记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 32 P 标记DNA,观察指标:,子代体内的放射性,大肠杆菌T2噬菌体,C、H、O、N、P,C、H、O、N,、S,(标记32p),(标记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上清液放射性很高,细菌内无放射性。,用含35s的噬菌体去感
3、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细菌内无放射性,用含32p 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上清液无放射性,细菌内有放射性。,细菌内有放射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实验现象分析: 现象:标记噬菌体蛋白质,细菌体内无放射性 结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现象:标记噬菌体DNA,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也带有放射性。 结论:DNA进入细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是DNA.,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 赫尔希和蔡斯,此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不能,因为它没有进入,无法知道它的作用,不一定不是 如何证明蛋白质不是:? 参考书上P45阅读与思考,遗传物质除了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 高中 生命科学 第二
![提示](https://www.77wenku.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