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 教学背景与定位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二、 教学资源和设备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1):天平、锥形瓶(装配好气球)、镊子、酒精灯、滤纸、白磷、火柴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2):天平、小烧杯、小试管、镊子、小铁钉、硫酸铜溶液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 3):天平饮料瓶、小试管、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教师演
2、示实验仪器:锥形瓶(装配好气球)、小烧杯、小试管 2、饮料瓶、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滤纸、白磷、小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
3、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四、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型和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方式:实验探究、交流合作教学预设: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品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反思巩固运用课堂小结五、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第一环节: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化学的起源(1661 年波义耳的怀疑派哲学家出版),告诉学生,从那个时候起,实验和观察一直都是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这一节课我们仍将用两种方法完成探究活动。第二环节:演示实验教师通过演示三个实验:红磷在锥形瓶中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在瘪软塑料瓶中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
4、三个主要现象:气球先鼓起来,后来变得更瘪;铁钉变红、蓝色的溶液变成浅绿色;瘪软塑料瓶鼓起来。投影出三个变化的表达式,让学生对照三个变化的表达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回答:红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气球变瘪;反应中生成了铜,附着在铜的表面,所以铁钉变红;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瓶中压强增大,所以瘪塑料瓶变鼓)第三环节: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提出问题:这些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总质量也变了吗?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预测变化前后总质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说明自己预测的理由。(预测无所谓对与错,但任何预测不能是空穴来风,应
5、该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如:第一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减小,因为氧气被消耗了;第二个实验;第三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增大,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第四环节:设计实验设问:这些同学的观点到底对不对?(不知道)。怎么办?(做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与策略几个方面完成实验的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实验方法:反应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比较;实验策略:第一次称量后,不移动砝码和游码;反应后,再把反应容器放上去称量,看天平是否平衡;以节省实验时间。出示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红磷燃烧装置;装有几枚小铁钉的烧杯、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底面积稍大
6、的塑料瓶里放碳酸钠粉末,再把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塑料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引导学生预想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完善实验设计。学生讨论:仔细想想,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能解决它吗?教师指导:实验一最难,白磷放在水中,取出来后要用滤纸吸干;玻璃管加热后,要迅速塞紧橡皮塞,如果玻璃管没有接触白磷,慢慢转动橡皮塞就可以了。实验二最容易犯错,第一次称量后,可以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试管放到烧杯里;或者把铁钉加入试管;实验三要特别小心,防止塑料瓶倾倒,实验时没有必要把塑料瓶弄瘪。第五环节:实验探究学生实验:任选一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实验现象反
7、应的表达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平衡,说明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通过讨论、分析变化前后学生称量了哪些物质的质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找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第六环节: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三个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是不是所有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呢?我们可以做一千个、一万个实验,但第一千零一个、第一万零一个呢?有例外吗?发动学生讨论“有没有例外?”,或许就有学生会从原子的角度证明,没有例外!出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PPT,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元素、物质是否改变?从而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
8、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有的化学变化莫不如此,没有例外!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第七环节:品味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历尽辛苦才找到质量守恒定律,这弥足珍贵,所以要细细品味。学生齐读“参加反应的各”学生讨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水结成冰,总质量没有改变,这个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 氢气和 1L 氧气反应能生成 3L 水。3.实验证明:4 克氢气能跟 32 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6 克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8 克氢气跟 32 克氧气反应能生成 40 克
9、水。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需要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数的守恒。3.“参加”,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第八环节:实验反思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发展历程:从波义耳研究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到拉瓦锡得到质量守恒,到道尔顿用原子学说证明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没有例外,到爱因斯坦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统一为质能守恒定律;告诉学生,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我们今天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该有一份责任和使命。提出问题:波义耳的实验中,为什么反应前后
10、,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呢?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一和实验三完成探究活动。一组同学松开橡皮塞、三组同学拧松瓶盖,再把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吗?实验内容 称量结果 原因分析 启示实验一实验三学生讨论,得出波义耳实验失败的原因,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受当时的条件及对客观认识的限制,并得到启示:1用“有气体参与反应、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2化学变化中,质量定守恒,不等找原因!第九环节: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演示镁条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介绍反应的表达式。(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浓厚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追问:白烟是什么呢?(白烟是镁燃烧生
11、成的白色氧化镁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学生讨论:1.称得变化前镁的质量为 M1,变化后石棉网上得到的白色固体质量为 M2,则M1M2,为什么?2.把白烟收集起来,称得质量为 M3,则 M1M2+M3,为什么?3.如果称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M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什么等式?课堂练习:1.王洪成与“水变油”骗局:1984 年初,王洪成推出他的 “水变油”发明,到1995 年, “中国第五大发明”破产。 水能变成油吗?为什么?2.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3.24.5 克氯酸钾与 5 克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物质
12、19.9 克,则生成氧气_克。第十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交流,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对什么印象深刻?还有什么问题准备去继续探究?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后感悟:本案例录自 2011 年秋浠水县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如:化学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在化学课堂里,在确保化学课堂思想性、人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更充分调动学生,把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完全解放出来,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形成这份文字,是希望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这堂课分成两个大的版块。演示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13、、用原子论证明所有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品味质量守恒定律,是第一个版块,都是为了证明“质量定守恒” ;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到最后,是第二个版块,是“不等找原因” 。课堂如果版块结构明显,把相似问题集中处理,能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听课者的印象。在一个版块结束,学生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一个版块的时候,教师采取一定措施让学生的兴奋点及时转到下一个兴奋点,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课标要求:通过书写文字表达式,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思方程式中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并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内容和学情分析:以化学方程式为中心,组建了本单元。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
1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过程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能说出某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代表的涵义。能正确书写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学习建议: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
15、反应的简约之美。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2减轻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负担
16、实验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情景创设:在一个 H2O 分子中,由几种元素组成?由几个原子构成?你能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吗? 二氧化碳、碳、氧气、氢气、水你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化学反应质量守衡定律吗?导入新课: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思考、讨论举手抢答体会质量守恒定律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3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
17、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板书: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C + O 2 CO 2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C+O2=CO2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1) 化学式代替名称(2)“” 变为“=”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抢答自学猜想: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交流、学生分析原因结合关系进行讨论抢答自主领悟,小组讨论学生黑板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练习自主领悟,小组讨论
18、小组内合作完成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板书,重点词做标记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提问:根据 C+O2点燃 CO2化学方程式(1)你能说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吗? (2)可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再现式量计算使学生理解通过式量可以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小结:投影 : 化学反应:S+O 2点燃 SO2中1、反应物是_生成物是_,反应条件是_
19、 。2、反应中,每_份质量的硫与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_份质量的二氧化硫。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举手抢答学生黑板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练习利于学生掌握旧知、巩固新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教材。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规范做题能力投影课中检测1、确定横线上物质的化学式1) 2NH4NO3 2N 2 + O 2 + 4 2) I2O5 + 5CO I 2 + 5 2、在化学方程式 aC2H6 + bO2 mCO2 + nH2O 中,各计量数之间的关系正确 的是( )A2m = a B3n = 2a C . m=2a Da = n m 3、一定量的甲醇与氧气混合于
20、密闭容器内,引燃发生如下反应:8CH 3OH + xO2 mCO2 + nCO + 16H2O 。则化学计量数m 和 n 的和等于 。 4、化学反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层水中1、反应物是_生成物是_,反应条件是_ 。2、反应中,每_份质量的氢气与_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能生成_份质量的水。总结: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熟练化、概括化,从知识、能力、化学思想、化学观念等维度进行小结巩固课本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分析、计算的能力布置作业:教材 P108 课本 “挑战自我”1、2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
21、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计算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未来的理想能源氢能源的制取方法,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热情。2、认识化学方程式不仅反映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而且能反映出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
22、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学生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具体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与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是本节教学的起点。因此,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去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建立数学比例模型的方法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后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第五 单元 定量 研究 化学反应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