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课件1(4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师 说,作者: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鉴赏: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2、。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3、。,韩愈(768824),字_,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谥号文, 故世称_,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与柳宗元、_、_、 苏轼、苏辙、_、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_”,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名篇流传千古。,退之 韩文公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韩柳,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
4、,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庸yn 谀y 欤y 郯tn 苌chn 襄xin 聃dn 蟠pn 贻y,夫庸知其年 庸:_ 而耻学于师 耻: _ 小学而大遗 遗:_ 吾未见其明也 明: _ 位
5、卑则足羞 卑: _,庸:岂,哪 耻:以为耻 遗:放弃 明:懂得,了解 卑:地位低微,君子不齿 齿:_ 圣人无常师 常: _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 _ 不拘于时 拘: _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 _ 作师说以贻之 贻: _,齿:并列,排列 常:恒久,长久不变 通:普遍 拘:限制,束缚 嘉:赞许 贻:赠送,之 (1)择师而教之( ) (2)郯子之徒( ) (3)古之学者( ) (4)道之所存( ) (5)句读之不知( )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之:(1)代词,指代人 (2)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3)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6、(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6)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其皆出于此乎( )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1)人称代词,他 (2)指示代词,那些 (3)人称代词,他们 (4)人称代词,他们的 (5)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人称代词,他们的,于 (1)耻学于师( ) (2)其皆出于此乎( ) (3)于其身也( ) (4)师不必贤于弟子( ) (5)不拘于时( ),于
7、:(1)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4)介词,表示比较,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受,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1)圣人无常师 古义:_;今义:_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今义: _ (3)句读之不知 古义:_;今义: _,(1)古义:永久的;固定的;今义:平常的 (2)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3)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4)小学而大遗 古义:_;今义: _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今义
8、: _ (6)吾从而师之 古义:_;今义: _,(4)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5)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_;今义: _ (8)今之众人 古义:_;今义: _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今义: _,(7)古义:无论;今义:常用义为“没有” (8)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常指许多人 (9)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吾师道也( ) 或师焉( ) 吾从而师之( ) 而耻学于师(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9、、老聃(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小学而大遗( ) 吾未见其明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耻”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耻 “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4)人非生而知之者( ) (5)不拘于时(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而耻学于师( ) (8)学于余( ) (9)师不必贤于弟子( ),(
10、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被动句 (6)倒装句。宾语前置 (7)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8)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9)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1)师者,_。(师说)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3)是故无贵无贱,_,_,师之所存也。(师说),(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3)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4)爱其子,_;于其身也,_,惑矣。(师说)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如是而已。(师说) (6)书山有路勤为径,_。(韩愈治学名联) (7)云横秦岭家何在?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