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专题《咬文嚼字》课件(36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专题《咬文嚼字》课件(3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专题《咬文嚼字》课件(36页)(3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重点字词,咬文嚼字 没镞 岑寂 锱铢必较 烟榻 蕴藉 付梓 尺牍 下乘 倒涎,(jio),(mz),(cn),(ynji),(z),(chng),(t),(d),(xin),(zzh),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
2、之能事。,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走进课文,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的道理。,主 题,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咬文嚼字,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误用字义联想,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字眼不同不同意境,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3.第三层(5 ):,分析第一层:,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2).六个“你这 ”3).“你是个好小子”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
4、家的风度”,-语气坚决。 -感情强烈。 -表假定语气。,启示:思想感情不同。,-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写作方式: 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 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分析第二层:,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5、的严谨。,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情达意。,分析第三层: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声音。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与前面比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专题 咬文嚼字 课件 36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42124.html